
每天義務巡邏,清掃樓道,清理小廣告,疏通堵塞的下水井,調解鄰里糾紛……這些看似毫不相干卻又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瑣事,是秦皇島海港區工農里小區居民蔡郁民的“工作日常”。十多年來,無論三伏酷暑,還是數九寒冬,小區里總能看見蔡郁民忙碌的身影。
蔡郁民今年71歲,退休多年的他本可以在家頤養天年、含飴弄孫,可他卻閑不住,投身社區志愿服務,默默做起好事“停不下來”,成了居民口中的“老好人”,社區里的“奉獻星”。
●“請您原諒兒子,我要向雷鋒同志學習”
1968年,蔡郁民入伍參軍。農村出身、家境貧寒的蔡郁民深知參軍對自己對全家乃至對國家的重要意義,格外珍惜來之不易的一切,暗下決心要盡自己所能回報國家。
樹立了這樣的信念之后,蔡郁民仿佛有了使不完的力氣,做起了一件又一件好事:替生病的戰友站崗,幫新兵買肥皂洗衣服,搶著給菜地澆水施肥……表現優異的蔡郁民入伍三個月當選副班長,一年后被破格提拔入黨,更成為了原河北軍區的學雷鋒標兵。
回憶起入黨的經歷,蔡郁民告訴記者,那時認為自己剛剛當兵一年,還沒有預備就入黨,夠不上條件。可老連長卻斬釘截鐵地說:“沒有人比你更符合黨員的標準了。”入了黨,蔡郁民認為應該以更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那就是學習雷鋒做好事。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艱苦,經常有戰友家中遭遇自然災害。感同身受的蔡郁民,拿出自己微薄的津貼偷偷寄到戰友家中,“多的時候一年幫助十來個戰友,少的時候也有五六個。”當兵六年,蔡郁民一分錢也沒能寄到家中。“請您原諒兒子,我要向雷鋒同志學習,把錢寄給了比咱家還困難的人。”時至今日,蔡郁民依然清晰記得五十多年前寫給父親的信以及善良的父親對自己的支持。
●“一天不做點兒好事兒,晚上覺都睡不香”
“小區里能有這樣的好人,真是我們的福氣!”“光說不行,老蔡真是每天都在做好事,天天如此!”“早起一見,老蔡已經轉一圈回來了,一手一沓小廣告。”……談起蔡郁民做的好事,工農里小區從孩子到老人無不交口稱贊,“停水停電大事小情,先找老蔡再找社區”幾乎成為整個小區居民的共識。
工農里小區是老舊小區,時常有污水井因年久失修而堵塞,夏天返臭味,冬天結冰路滑。“小區沒物業,需要單元所有住戶集資修理,有的居民不樂意。”去年夏天,小區居民季明穎就遇到了這樣的煩心事,苦于無法說服所有鄰居,“蔡叔知道后,一家一家地做工作,一次不行找兩次,兩次不行找三次,直到所有人都同意。”
“蔡叔好比社區和居民之間的‘中間人’。很多工作我們出面大家會有抵觸情緒,蔡叔一出馬,解決了!”工農里社區書記史桂君感動地說,“蔡叔歲數大了,身體又不好,很多時候我們都怕他累著。可一遇到問題,他總是提前到場。夏天下雨,我擔心有處下水井倒灌,一到現場,蔡叔已經站在井邊拿著工具疏通上了。”
蔡郁民患有類風濕關節炎多年,不僅手關節嚴重突起變形、握不緊拳,雙臂也無法正常抬起。即便這樣,見到小區里有亂扔亂放的垃圾,蔡郁民還是會忍不住動手撿起來。“打掃衛生的時候總能碰到老蔡收拾垃圾。他手上沒力氣,有次我見他用脖子拴著繩,拉著一推車的建筑垃圾,那個場景挺揪心的。”小區環衛工人王志良經常幫蔡郁民干些體力活兒,也曾勸阻過年邁的蔡郁民。可蔡郁民卻說:“一天不做點兒好事兒,晚上覺都睡不香。”
●“接力沈汝波,為大家做更多的好事”
當過兵,做好事,看到這兩點時,相信很多人都會忍不住想起立誓一生要做10萬件好事的優秀共產黨員、中國好人、燕趙楷模沈汝波。有著相似成長經歷的兩個人,果然有著相似的人生觀和價值觀。2016年,蔡郁民曾和兩位戰友一起看望過病中的沈汝波。“那會兒他剛做了手術,說不出話,只能聽著我們講。我心里挺難受的,也挺感動。”被沈汝波精神深深打動的蔡郁民,更加堅定了做好事的信心和決心,“我比沈汝波年長,是他的老大哥,更應該向他學習,接力沈汝波,為大家做更多的好事。”
這兩年,市里提出“三城”同創,蔡郁民比從前更忙了。說服小區居民拆違建,幫社區發放宣傳資料,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幾乎每天都是從早忙到晚,老伴兒更是戲稱他“比上班的都忙”。蔡郁民卻覺得自己做得還遠遠不夠。“我覺得文明不是干凈就好,還得思想文明,都得有文明的自覺。”
“共產黨員必須起模范帶頭作用,必須為人民服務,必須做好事。”入黨50年,蔡郁民始終堅守著自己的初心,“我心里頭有把尺,時不時量一下,自己夠不夠格當共產黨員?”每當旁人勸說蔡郁民保重身體,別再勉強做好事時,他總會笑著說:“沒事兒,只要我能動就得干,就得為大伙兒服務。”(記者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