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看,這一年365天,幾乎每天都有活動。”4月6日上午,在張家口市下花園區的一間辦公室里,張家口藍天救援隊隊長王東升邊翻著手中的隊內活動簡報,邊為記者介紹著過去一年隊里的工作。
在張家口開展多場搜救活動,組織防減災知識普及宣講進社區、進學校、進村鎮……隨著張家口藍天救援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王東升也變得越來越忙。
1989年從部隊退役后,王東升成為國網冀北張家口供電公司輸電運檢室的一名普通員工。工作之余的他迷戀上了戶外運動,并于2003年加入了北京綠野俱樂部——一支由熱心社會公益事業的戶外運動愛好者發起成立的民間援救組織。在那里,王東升找到了眾多知音,接受了良好的野外救援培訓。
2008年5月12日,突如其來的汶川地震發生后,王東升和北京綠野俱樂部的朋友們趕赴災區。整整5天,王東升作為應急救援志愿者親歷了生的喜悅和死的悲痛。
回來之后的王東升,內心卻再也走不出那次援救,汶川的一幕幕始終徘徊在他的眼前。
“有什么比生命更可貴呢?有什么比拯救別人的生命更有價值和意義呢?”抱著這種想法,2009年4月,王東升與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們組建了張家口藍天救援隊。
從那時開始,只要接到“呼救信號”,王東升便會和隊員們背上救援背囊,第一時間趕赴現場。
如今,王東升已記不起自己參加、指揮了多少次救援,但對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的那次救援記憶猶新。
2016年12月4日9時許,王東升接到求援信息: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兩人一車落入大河口水庫冰窟中,其中一人逃生,另外一人下落不明,急需支援。
情況緊急,當地的一些救援單位不具備冰下打撈條件,距離最近的,具有比較豐富的冰下作業經驗的,只有張家口藍天救援隊。王東升將信息轉發給隊員們,大家攜帶裝備火速馳援。
“事發地點距離岸邊有500米,一些設備無法使用,而遇難者在冰下12米處,搜救難度極大。”王東升回憶說。
低于零下20℃的寒冷天氣,極為光滑的冰面,隊員們的一次次滑倒站起、站起滑倒……講述中,王東升滿是對隊員們的心疼。“潛到水下救人的隊員上岸時,渾身濕透,手凍得彎都彎不了,我們跑過去抱住他們,用自己的身體給他們取暖。”
“那是我們經歷的最困難的一次救援。”打撈歷經七個半小時,王東升和隊員們終于圓滿完成任務。
玉樹、雅安、魯甸地震救援;懷柔慕田峪山脈、蔚縣小五臺、赤城大海坨山尋人;赤城云州水庫、趙川水塘、官廳水庫打撈溺水人員……10年來,張家口藍天救援隊累計出動隊員和志愿者15042人次,執行各類緊急救援213次。其中實施大型救援107次,解救遇險人員410余人,開展防減災安全巡講336場,社會大型活動安全保障227次。
把生的希望送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在災難面前,王東升一路沖鋒在前沒有絲毫猶豫,然而對于家人,他心中卻有太多愧疚。
魯甸地震時,王東升瞞著家人帶領9名隊友趕赴災區,然而在救援中通訊完全中斷了。當第三天恢復信號的時候,王東升手機里的未接電話,家人的就有57個。
“你是不是又跑去救援啦!你要是有個三長兩短,這個家就完了……”電話接通,那頭傳來老父親帶著哭腔的質問和年幼兒子“爸爸你快回來”的哭鬧聲。
那一刻這個鋼鐵般的漢子顫抖著蹲在墻角,嚎啕大哭。
“后悔過嗎?”記者問。
“我認為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我不后悔。總不能眼睜睜看著鮮活的生命從身邊消逝,我無法忍受。”王東升動情地說。
“曾經當過兵,永遠是軍人。無論身處何時何地,都得發揚軍人能吃苦、能戰斗、能忍耐的優良作風,做到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王東升說,用一技之長讓父老鄉親多一份平安,多一份保障,就是他最大的奮斗目標。(記者高珊、吳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