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腹部受傷的大鴇清創(chuàng)消毒。
天快黑的時候,孟德榮結(jié)束了在黃驊港海邊忙碌的一天。雖說當天是清明小長假的第一天,但對他來說,這些年里也沒什么放假不放假的概念了。有一年年三十兒他還在黃驊海邊進行鳥類調(diào)查。
孟德榮和師生志愿者在給腿骨骨折的大麻鳽(jiān)打完石膏后,檢查口腔看有沒有寄生蟲。
這一天,他的工作仍舊排得滿滿的:調(diào)查鳥的種類和數(shù)量分布,采集鳥類新鮮糞便檢測是否帶有禽流感、新城疫等病毒。一個人,一輛車,這些年來,他就這樣常年累月地跑在濕地里、海濱灘涂,這位滄州師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的教授,就這樣將自己的“論文”寫在了大地上,寫在了一只只鳥兒重新飛回的藍天。
在濕地放飛康復的東方白鸛。
55歲的孟德榮是從2000年起投身鳥類研究與保護的。在他的努力下,滄州有了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千余只受傷鳥兒被重新放飛。而最大的“成果”也許還不只是這些,這些年,有越來越多的普通群眾在發(fā)現(xiàn)受傷鳥類或其它野生小動物時,也第一時間找到孟老師。“孟老師”成了滄州鳥類救助與保護的一個“品牌”。這種來自于民間的對野生動物的樸素關(guān)愛,其實也與孟德榮這些年來孜孜不倦進行科普的努力密不可分。
在野生動物救護中心,一只東方白鸛恢復了健康。
一次次出發(fā),一次次抵達。孟德榮收獲了豐碩的科研成果,更收獲了超出實驗室與科研論文之外的“社會成果”。不久前,孟德榮又組織了一次放飛活動,將經(jīng)過治療與休養(yǎng)以后的鳥兒放飛藍天。那天,有不少來自小學的孩子們參加,當看到鳥兒騰空而起的時候,孩子們不由自主地發(fā)出了贊嘆之聲。也許從那一刻開始,一枚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種子,就種到了孩子們的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