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8日,石家莊市人體器官捐獻百例紀念活動在河北醫科大學舉行。圖為活動現場。記者張淑會攝
當生命不可挽救時,省會市民孫萍自愿無償地捐獻出了兩個腎臟和兩只眼角膜,為2名腎臟衰竭患者帶去了健康,為2名眼疾患者送去了光明;靈壽縣農民李雙全捐獻出了肝臟、腎臟和一對眼角膜,挽救了3名患者的生命,讓兩名患者重見光明……7月18日,記者在石家莊市人體器官捐獻百例紀念活動上獲悉,2014年至今,石家莊市自有100名志愿者成功器官捐獻,共捐獻大器官284個,挽救了274名素不相識患者的生命。
這100名成功捐獻的志愿中,年齡最大的67歲,最小的只有兩個月,其中有工人、農民、軍人、醫生、教師、公務員、科學家、藝術家……他們或默默無聞,或事業頗有建樹,但都選擇了在自己生命的終點捐獻出自己有用的器官。
2010年,我國啟動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獻試點工作。2014年,石家莊市人體器官捐獻工作正式啟動。此后,石家莊市頒布了《石家莊市公共文明行為條例》,明確將捐獻人體器官及組織等行為寫入條例,為推動遺體器官捐獻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石家莊市紅十字會制定了《石家莊市紅十字會人體器官捐獻工作經費管理辦法》,編印了《石家莊市紅十字會器官捐獻資料匯編》,并和市衛生健康委密切配合,與移植醫院、全市醫療單位通力合作,開展了一系列法律政策宣講以及器官捐獻協調員、信息員、宣傳員培訓等工作,初步形成了一個全社會廣泛參與,各部門協調聯動的工作局面。
7月18日,石家莊市人體器官捐獻百例紀念活動在河北醫科大學舉行。圖為活動現場。記者張淑會攝
為推進全市人體器官捐獻工作,石家莊市紅十字會通過開展上門服務、人道關愛等活動,認真做好志愿者捐獻登記工作,向捐獻者及其家屬講解有關政策法規。對捐獻者的情況進行評估,如果捐獻者符合器官捐獻相關標準,將在協調員見證下,由捐獻者家屬代表填寫《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登記表》,捐獻者的父母、配偶、成年子女均應簽字確認,或委托代表簽字確認。在獲取器官過程中,專職協調員將參與捐獻見證并監督OPO(器官獲取組織)開展工作。從家屬意愿的溝通協調,到家屬告別儀式和捐獻手術前的默哀以及獲取手術后遺體善后處理等環節,都有協調員積極聯系捐受雙方。
讓逝者得到安息,讓善行永久傳承。目前,石家莊市建成了4處遺體器官捐獻者緬懷紀念場所,每年清明節前,都要組織或參與緬懷紀念活動。為了表達對捐獻者家屬的慰問和感謝,市紅十字會在每位志愿者捐獻成功后,都會向捐獻者家屬頒發捐獻證書,并在征得其家屬同意后,將捐獻者的信息銘刻在器官捐獻紀念碑上。同時,還建立了協調員與捐獻者親屬的溝通和聯系機制,由協調員經常打電話、發信息,關心、幫助家庭困難的捐獻者家庭。
隨著人體器官捐獻工作的發展,石家莊市的遺體和角膜捐獻工作也在穩步推進。自2016年3月以來,市紅十字會與河北醫科大學通力合作,共接受捐獻遺體37人。與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紅十字眼庫合作,共獲取角膜130枚,為我省醫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做出了積極貢獻。
雖然捐獻器官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人的主動選擇,但受傳統觀念、捐獻移植認知缺乏等因素影響,捐獻資源遠遠不能滿足移植的需求。據國家衛生健康委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有超過100萬患者有器官移植需求,其中約30萬人符合移植手術指征,但僅有不足1萬人能幸運接受器官移植手術。對此,石家莊市紅十字會呼吁,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器官捐獻志愿者的隊伍中來,讓生命在愛和奉獻中延續。(記者張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