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廊坊市青少年宮舉辦“我為創城助力 我為文明代言”公益活動。(資料片) 陳童攝
河北新聞網訊(通訊員王滿鳳 記者解麗達)文明之城,志愿引領。在如今的廊坊,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志愿者隊伍,踐行著“為他人著想”的初心,形成了志愿精神薪火相傳的可喜局面。
廊坊是一座“志愿者”之城——全市共有各類志愿服務組織1500多個,在市區公共場所、社區、窗口等建設了450個學雷鋒志愿服務站,參與志愿服務人數達200萬人次。
小到鄰里街坊的互幫互助,大至陌生人之間的無私援助,志愿精神早已融入廊坊人的靈魂,讓廊坊處處體現著“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溫度,更為城市文明撐起了新高度。
廊坊日報社、五福街社區星期六文明行動啟動儀式。(資料片) 陳童攝
●紅色磁場——人人爭當志愿者,人人樂當志愿者
“路不平我就鏟,事不平我就管。不管鄉親們有什么愁事、難事、煩事,我有求必應,積極去給調解。”這是安次區落垡鎮許東莊村70多歲的許玉靜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30多年間,他成功化解各類糾紛2000多起,沒拿一分工資,沒吃過當事人一頓飯,沒要過當事人任何東西。許玉靜是廊坊眾多志愿者中的一位,他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廊坊的大愛精神。
在公交站點、擁堵路口,志愿者冒著凜凜寒風疏導交通,向行動不便的行人伸出援手;在敬老院,志愿者為老人包餃子、理發,為他們送去關心和溫暖;在社區,志愿者扶危濟困、扶弱助殘,為困難群眾點亮希望之燈……“有困難找志愿者,有時間做志愿者。”這一理念在廊坊已深入人心。
每到周六,市直、中省直各機關、企事業單位90多支志愿服務隊、2000多名志愿者便活躍在全市各個社區、車站公園、廣場鄉村,持續深入開展“星期六文明行動”,“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涌動全城。
從一個人到一座城,志愿服務在廊坊已蔚然成風。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類志愿服務組織1500多個,重點開展了以“善美廊坊·鄰里守望”為主題的社區志愿服務,以科技、衛生、法律、交通、環保為主要內容的專業志愿服務,“5·18”經洽會、“9·26”農交會等大型活動志愿服務等,注冊志愿者達27萬人。
廊坊市開展“建設美麗家園——我參與,我奉獻”未成年人志愿活動。(資料片) 陳童攝
●建好陣地——志愿服務工作各具特色、各展風采
“畫藍天,畫白云,畫綠樹,畫紅花,再畫一座大房子,這就是我們的家……”近日,廊坊市社會福利院的黨冬雨在志愿者陪伴下認真畫畫。每周四上午,廊坊非遺志愿者團隊都會組織非遺傳承人和志愿者來到這里,帶孩子們體驗五谷糧食畫、風箏、面塑等非遺項目,讓孩子們感受多姿多彩的世界!
這種獻愛心的志愿服務活動在廊坊市比比皆是。香河縣有一家特殊的餐廳,就餐者可以點一餐飯“掛在墻上”,需要幫助的人來到餐廳后,可以免費享用“墻上的食物”;廣陽區充分發揮社區黨支部、居委會工作人員主力軍作用,定期免費上門為老人送餐、義診、送藥、理發、讀報等;霸州市重點打造“大家義起來”志愿服務活動品牌,在廣大市民中樹立了“我義務、我奉獻、我快樂”的活動理念……
近年來,廊坊市大力倡導和鼓勵各類志愿團體及志原者發揮專長,開展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務活動。全市黨員志愿服務隊和社會組織志愿服務隊以“我們的節日”“鄰里守望”“生態環?!薄靶⒗蠍塾H”“扶貧扶智”等為主題,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活動,讓文明之風吹遍了城市每一個角落。
8月21日,廊坊市開展“建設美麗家園——我參與,我奉獻”未成年人志愿活動。 陳童攝
●建章立制——推動志愿服務活動常態長效化開展
志愿服務貴在持久,實現志愿服務常態化與可持續發展,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至關重要。近年來,廊坊市將志愿服務作為學雷鋒活動的載體,通過完善相關機制,有效壯大隊伍,真正將學雷鋒活動引向深入。
用強有力的、健全的組織來推動志愿服務。目前,市區及各縣(市、區)都成立了志愿服務指導委員會及辦公室,形成了各級文明委統一領導、志愿服務組織具體實施、成員單位密切配合的組織網絡,使志愿服務工作有了保障。
有效規范志愿服務管理。廊坊市制定了《廊坊市志愿者管理辦法》,進一步規范志愿者招募、注冊程序,實現了志愿者招募常態化。同時,利用社區、學校、公共場館、教育基地等資源,選聘專家學者和優秀志愿者擔任教師骨干,有計劃、分批次對志愿者免費進行專業技能培訓。
雨后的廊坊市區綠水藍天,白云朵朵,綠樹紅花更加嬌艷,如同進入畫中一般。(資料片) 陳童攝
近年來,該市大力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持續開展道德模范、“我推薦我評議的身邊好人”等系列評選表彰活動,涌現出90多個志愿服務典型,為全社會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奠定了廣泛的群眾基礎。廣陽區逸錦家苑社區、吉興社區在全國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100”評選中入選“全國最美志愿服務社區”。
用行動傳遞著真情,用奉獻書寫著大愛,用雙手傳播時代正能量,這是志愿者的風采所在。在廊坊,志愿服務正如春風拂面,用愛溫暖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