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今年1月17日成功捐髓后,10月22日,沙河志愿者郭先生在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接受了第二次采集,再次向自己曾救助過的那位血液病患者成功捐獻了150毫升淋巴細胞懸液。
10月22日,沙河志愿者郭先生在二次捐獻中。記者張淑會攝
今年45歲的郭先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nóng)民,憨厚樸實,樂于助人。他經(jīng)常參加無償獻血活動,在2013年的一次獻血中,他留取了自己的血樣,正式成為一名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
2018年11月,郭先生接到省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電話,得知自己的血樣與一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雖然對捐髓并不了解,但他態(tài)度非常堅決,當時許下的諾言必須兌現(xiàn),“這一刻我等了6年,一定要捐獻。”
今年1月17日,郭先生在家人的陪伴下,在河北醫(yī)大二院成功為那位素不想識的血液病患者捐獻了216毫升造血干細胞懸液。
10月22日,郭先生捐獻了150毫升淋巴細胞懸液。 記者張淑會攝
然而,事情的發(fā)展出乎郭先生意料。“您今年1月救助的那位患者病情復(fù)發(fā),現(xiàn)在情況不是很好,想再次尋求您的幫助,進行第二次捐獻。”時隔10個月,郭先生接到了這樣的電話,他沒有任何猶豫,“沒問題,什么時候需要我去醫(yī)院,我隨時準備著。”
對于再次捐獻,郭先生的第一反應(yīng)就是病人怎么樣,自己能怎么幫助他。“我知道他病情復(fù)發(fā)的時候,真是替他著急啊。”
根據(jù)患者的病情,二次捐獻被安排在10月22日。然而,在這個時間,郭先生按原計劃應(yīng)該在天津參加一場全國范圍的煙酒訂貨會。“救人要緊,在生命面前,什么事情都可以讓路。”郭先生毅然退掉了一個月前搶到的高鐵票,放棄了天津的參會資格。
10月22日,捐獻后,郭先生與中華骨髓庫河北分庫工作人員合影留念。記者張淑會攝
因為捐髓,郭先生成了村里的“明星”。他在家經(jīng)營著一家小超市,這些日子里,經(jīng)常有村民向他詢問捐髓的事。“造血干細胞移植是當前治療血液病等惡性疾病最有效措施。”郭先生激動地說,他希望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向大家宣傳更多的捐髓知識,帶動更多的人加入造血干細胞捐獻的隊伍,以救助更多的患者。(記者張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