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陳峰正在捐獻造血干細胞。記者張淑會攝
河北新聞網訊(記者張淑會)近日,經過4個多小時的采集,承德志愿者陳峰在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成功為一名素不相識的血液病患者捐獻了300毫升造血干細胞懸液。據悉,這些“生命種子”當天晚上就被輸入了患者體內。陳峰是河北省第431例成功捐髓的志愿者。
今年43歲的陳峰是一名鄉村醫生。看病救人之余,他還是一名無償獻血志愿者,經常參加無償獻血活動。2015年,他獻血后留取了血樣,正式加入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的隊伍,鄭重許下了一份生命的承諾。
圖為陳峰展示自己捐獻的造血干細胞懸液。記者張淑會攝
今年8月份的一天,陳峰接到中華骨髓庫河北分庫工作人員的電話,得知與一名血液病患名配型成功,而且這位患者病情十分嚴重,希望盡快得到他的幫助。
然而,此時,陳峰正經歷著生離死別的痛苦,他的母親當天去世,他和家人都忙著處理母親的后事。
一邊是失去母親的悲痛,一邊是患者家屬渴望救助的等待,這讓陳峰措手不及。
“我失去了母親,不愿看到別人失去親人。”悲痛中的陳峰猶豫了片刻,毅然當即回復河北分庫工作人員,“同意捐獻。”
“非血緣關系的造血干細胞相合率極低,僅為百萬分之一至萬分之一。”作為醫生,陳峰深知,如果他不捐獻,患者就有可能面臨著生命危險,“如果真是這樣,我一輩子也將無法原諒自己。”
加緊處理完母親的后事,陳峰第一時間聯系了河北分庫工作人員。“我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去挽救患者,挽救那個家庭。”說起當時的決定,躺在采集床上的陳峰仍很激動,眼淚順著眼角靜靜流了下來。
得知陳峰捐髓的事,他的家人并不是很同意。陳峰就一邊做著捐獻前的各項準備,一邊給家人做思想工作。“我母親剛剛去逝,捐髓的事情,我怕父親擔心,就一直沒告訴他。”陳峰說,到捐獻結束,他父親還以為他在承德學習呢,回家后再跟老人家解釋吧。
根據患者的病情,陳峰的捐獻被中華骨髓庫河北分庫列入了加急流程,他也按要求進行了血樣高分辨檢測和健康體檢。
10月20日,陳峰在家人和當地紅十會工作人員的陪同下,來到了河北醫大二院進行采集前的準備工作。“我現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那位患者盡快康復起來,好好生活。”陳峰說,為了救助更多患者,他希望用自己的行動,吸引和鼓勵身邊更多的人加入捐髓志愿者的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