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麗港城的一個精神坐標
——第七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中國好人”沈汝波的生前身后事
在320萬秦皇島人的心中,有一個名字,如此普通,又如此偉大。
他的微笑,像和暢的微風,飄散在港城的每一條街巷;他的夢想,像一朵朵云彩,飄蕩在大海之上;他的精神,如凜然正氣,閃耀在滄海星空之間。
他就是沈汝波,美麗港城的一個精神坐標。
立志“一生要做十萬件好事”
御品星城、燕大西苑社區、市民中心……寬闊整潔的河北大街兩側,處處能看到宣傳沈汝波的展牌:沈汝波,西港路街道辦事處先茂里社區居民,在部隊,他是“活雷鋒”,轉業到地方,他仍然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他為自己定下“一生要做十萬件好事”的目標……
“父親剛離開的時候,每次走到街上,看到宣傳父親的展牌,心里就很懷念他。現在我接過了父親手中的接力棒,對這份事業有了更深的領悟。”沈汝波的兒子沈廷偉說。
沈汝波“一生要做十萬件好事”的愿望源于軍營的熏陶。1978年,沈汝波成為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受雷鋒精神和戰友的影響,他立下做一輩子好事的志向。
“我家那口子,在外義務做好事,就像上班一樣積極。”沈汝波妻子李玉云說,過年家家放炮,他在家就坐不住了,下樓去看看有沒有失火隱患。
青絲到華發,一輩子一件事。
被確診為食管癌住院那段日子,沈汝波也沒忘記做好事。他在生命的盡頭,都堅守著共產黨員的初心。
“住院期間,看到病友頭發長了,他就讓我把理發箱拿來,義務幫人家理發。”李玉云回憶,兩人在醫院外散步,看見煙頭、垃圾,沈汝波一定要撿起來。
“我去看望沈大哥時,人瘦得沒個樣,說話聲音低沉,飯都吃不下去。”黨義志愿者公益服務中心的王勃講述,病中的沈汝波和他們一起參加活動時,說沒把自己當病人,也沒想還能活到什么時候,但只要活一天,就要做一天好事,一定要完成做十萬件好事的目標。
沈汝波的遺物中,有一個“正”字本,顯示沈汝波做過的好事超過11萬件。
在沈汝波的墓碑上,鐫刻著這樣一句話:“我愿做小小螢火蟲,用微弱的光照亮周圍的人。他們快樂,我也快樂。他們幸福,我也幸福。”
善行接力點亮一抹抹“志愿紅”
在河北大街市民中心北門外,有一個秦皇山海·朗讀亭,亭中寫著:“用聲音傳承文化,以誦讀打動人心。”
“朗讀亭不僅僅是一個朗讀亭,也是我們志愿服務的地方,同時也是我們踐行‘學習沈汝波,為民做好事’精神的場地。”沈廷偉介紹,志愿者會定期到朗讀亭值班、搞活動,向路人提供路線建議,提供飲水、打氣筒……
“沈大哥在的時候,黨義志愿者公益服務中心有22個分隊,沈大哥離去后,我們發展到了34個分隊,約1.3萬余人。”王勃激動地說,現在黨義志愿者公益服務中心成員,各種群體都有,從學校到醫院,從政府部門到事業單位,服務中心不斷壯大。
沈汝波病重后,王勃接過了沈汝波的接力棒,繼續免費為困難群眾理發。“我每周會有一次義剪,一個月會去部隊義剪一次,只要上了年紀的老人需要剪發,我都會主動上門。”
“要想讓更多的人加入黨義志愿者公益服務中心,自己必須有愛心,有奉獻精神,就像沈大哥一樣。”王勃告訴筆者,今年6月她如愿成為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愿登記者,并得到了一份特殊的證書——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愿登記證書。
先茂里小區以前治安很亂,一年偷盜事件就有幾十件,后來小區成立了先茂里志愿服務隊,到2016年時,小區偷盜事件徹底消失。志愿者董鳳芝說,最近,他們服務隊來了一個叫王麗娜的新成員,她來服務隊就深受沈汝波事跡的影響,只要有公益活動,這個姑娘都會積極參加。
“每參加一次公益活動,我都會在朋友圈轉發活動圖片,在湖南和遼寧的戰友也開始學習沈汝波精神,為群眾做好事。”黨義志愿者公益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齊振國介紹,他外地的戰友聽了沈汝波的事跡后,開始在自己家鄉組織“學習沈汝波,為民做好事”的各種活動。
受沈汝波精神的影響,秦皇島市各大公益組織開始發展“橫向聯合縱隊”。王勃、沈廷偉等人和其他組織的志愿者一起組建了“日行一善群”,他們每天會在群中發1元紅包,用于資助困難兒童,這項活動,已經堅持了三年。
沈汝波的善行義舉,正在美麗港城點亮一抹抹“志愿紅”。
今年6月1日,是沈汝波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黨義志愿者公益服務中心26個愛心團隊和6個橫向聯合縱隊上千名志愿者,在湯河公園革命英雄紀念碑前,舉行了“向著第二個‘十萬件好事’出發”簽名儀式。
“加入‘黨義’,前提是自愿。每一位加入的人,都需要填寫一份秦皇島市黨義志愿者公益服務中心志愿者登記表,表明自己‘接力沈汝波,為民做好事’的決心。”王勃說。
“沈汝波的目標是為群眾做十萬件好事,那時,只有他一個人做。我們現在接手沈汝波的工作,是一個團隊,第二個‘十萬件好事’一定能如期完成。”齊振國告訴我們,現在沈汝波的孫子沈子涵上二年級,他也在向爺爺學習畫“正”字,看到地上的煙頭就撿起來…… (記者 史曉多 通訊員 武藝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