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護理人員每天為老人安排拋球等活動保持身體機能。
由單純的照顧升級為康養,日常文體活動中體會存在感、愉悅感,量身定制個性化的照護方案……這就是張家口市橋東區紅旗樓街道建南社區松鶴軒愛心托養中心每天為老年人提供的品質服務。
近年來,張家口市橋東區積極探索居家養老新途徑,以“社區+托養中心”模式為“試驗田”,打造老百姓家門口的養老中心。松鶴軒愛心托養中心位于東麓苑小區建南社區辦公樓的三四層,由政府投資建設、社會資本運營,運營方在經營的同時履行約定的公益職責。托養中心可提供長期托養、短期照護、上門服務、外出陪護服務、家屬護理培訓等多項服務。
圖為老人們在建南社區書院內觀影。
請進來,讓老人健康快樂安享晚年
目前,共有21位老人在托養中心長期居住,其中大部分為失能、半失能老人,他們的親屬就住在本小區或附近小區。之所以選擇這里養老,就是因為照顧起來方便些。
院長杜繼明介紹,托養中心是2018年5月試運營的,自運營的第一天起,他們始終堅持方便居民盡孝、讓老人享受品質服務的理念開展護理工作。每位老人的家庭、職業、文化、性格、身體狀況、患病程度、用藥程度各不相同,為提供相應服務,他們為每個人量身定制了個性化的照護方案。他們還根據不同營養需求為老人合理調配飲食,利用自身及社區資源,讓老人參加手語操、口腔操、拋球、投籃、音樂律動等文體及康復活動體會存在感、愉悅感。漸漸的,除本小區的老人外,周邊小區甚至各縣區的老人也慕名而來,在中心長期居住的老人達到21人。
圖為護理人員結合季節、營養需求等,為老人科學配置飲食。
走出去,把溫暖送到老人家中
中心的墻上掛著一張價目表,日間照料、上門洗浴、送餐服務……詳細標注服務價格。護理人員走出去,是中心的另一種服務模式。
一位退休教授已80高齡,3年前患腦梗由女兒照顧生活。去年5月,她突然失語出現吞咽障礙,因不想住院治療,子女便向中心求助。護理人員到家中了解情況時,老人不能語言且反應遲鈍,當時老人剛吃了東西,咽不下去也吐不出來就含在嘴里。護理人員一邊拉著老人的手,一邊示范吞咽動作,觀察老人的反應。看到老人還是吞咽不下,就拿起一杯水喝一口演示吐出來的動作,老人終于配合著將食物吐了出來。家屬對中心的服務特別滿意,后來便與中心約定定時上門協助照護。
有一些老人癱瘓在床需上門幫助洗澡,接到這種訴求后,護理人員一般提前來到老人家中,把水溫調試好、換洗衣物準備好。看到老人洗完澡換上干凈的衣服,身上沒有了異味,家屬對他們的工作非常感謝。兩年來,護理人員110余次提供上門服務、外出陪護服務等,先后為40多個家庭解了燃眉之急。
圖為老人們在集中用餐。
短期照護,讓老人最終回歸家庭
短期照護也是中心的一個護理項目,目的是讓老人恢復健康早日回歸家庭,先后有7位老人經康養恢復最終回歸家庭正常生活。
肖大爺是一位帕金森患者,剛來中心的時候每天只能借助助行器緩慢行走。經中心評估,老人存在隨時摔倒、吞咽障礙、心衰休克的風險。入院第一天,針對其坐床和椅子易摔倒問題,護理人員寫了一張注意事項的紙條貼在其床頭,每天教他拍手操、嘴型操等恢復各項身體機能。經一個月的精心照護,老人已經可以扔掉助行器沿著扶手行走,一年后便搬回家居住了。
多舉措并行,有益嘗試減輕養老經濟負擔
入住養老中心的費用一直是制約大部分家庭,特別是制約失能、半失能老人家庭托養養老的根本問題。
杜院長介紹說,“長期照護”險是一種新的保險險種,老年人可以通過購買此種保險降低托養養老過程中的經濟負擔;“時間銀行”是一種志愿服務活動,與無償獻血的鼓勵措施類似,倡導大家積極參與志愿活動,低齡時存時間,高齡時換取相應的養老服務。
“目前,我中心的養老模式是托養養老與居家養老相結合養老模式的積極探索,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會有更多養老模式不斷出現,最終惠及到老年人群體。”杜院長笑著說。(通訊員呂慧、岑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