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縣,河北省衡水市武強縣以“扶志、扶智、扶德”為著力點,深入開展脫貧攻堅系列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激發扶困群眾內生動力,切實解決宣傳群眾、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為全面打贏創建省級文明縣城攻堅戰,為“經濟強縣美麗武強”建設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
文化志愿服務隊——“扶志”
扶貧必扶志。自脫貧攻堅戰全面打響以來,武強縣新時代文明中心將志愿服務與服務基層群眾工作結合起來,精心謀劃出了五大核心項目。為滿足貧困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組織文化志愿服務隊開展“文化惠民下基層”志愿服務項目。文化志愿服務隊依托鄉村大舞臺,根據貧困群眾不同文化需求,開展“對口定餐”志愿服務活動。各文明實踐所、站分別組建文化志愿服務小分隊,通過面對面、家鄉話的形式,宣傳新思想、好政策,倡導文明新風,讓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參與。
畫鄉志愿者看望孤寡老人(資料圖)
去年以來,武強縣通過開展大量“接天線”又“接地氣”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和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倡導移風易俗新風尚。截至目前,武強縣開展脫貧攻堅主題文藝演出200余場。
“送政策”志愿服務——“扶智”
為助力完成脫貧攻堅工作,引導貧困群眾摒棄等靠要的陳舊落后想法,大力開展“送政策 促振興”志愿服務項目,幫助貧困群眾掌握一技之長。
“專業儀器顯示含水量達到75%,咱們剛測的土壤墑情相對來說是比較濕潤的。”日前,武強縣科技科普志愿服務隊就來到了周窩鎮李封莊村的莊稼田地里,給在莊稼地里施肥的村民們做起了技術指導。為幫助群眾轉變觀念,從“要我富”轉變為“我要富”,文明實踐中心聯合科技局、農業局、水利局通過開展培訓、探索途徑、構建格局,促進就業增收。從3月開始,文明實踐信息平臺陸續接收到百姓的農業“點單”,按著“訂單”農技志愿者們將分類打包好的種子、化肥和農技知識送到農戶家中,并活躍在田間地頭進行春小麥管理指導。
武強縣巾幗志愿團體(資料圖)
為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文明實踐中心在全縣開展了“勤手助夢·再啟良能”公益項目。主要針對農村留守勞動力開展編織、絹花、非遺技術等技能培訓,2019年5月,技能培訓團隊已經在北谷莊村、留貫村、南孫莊村等10余村設立技能培訓點,開展集中培訓6期,共計300余位村民參加培訓,其中100名勤手媽媽已經開始從事接單生產工作,并選出15名勤手媽媽帶頭人。
武強供電公司的員工耐心講解相關用電知識(資料圖)
為讓更多貧困群眾掌握農業生產致富技能,2019年11月,文明實踐中心在豆村鄉閆五門村組織開展了“魚菜共生”項目農業推廣講座,特邀項目負責人張建輝針對該項目的開發背景、針對人群、運行模式、具體操作步驟、市場分析、投資收益等環節進行了詳細解析,真正把技術送到百姓家,受益群眾2500余人。
道德講堂——“扶德”
武強縣以文明實踐所、站為主陣地,充分發揮文明實踐基地、“道德講堂”等載體作用,強化對貧困群眾進行移風易俗、傳統道德教育。
武強縣郭家院村在全縣率先成立了“村民食堂”,免費為群眾紅白事提供桌椅、餐具和場地,規定每盒煙不得超過10元,每瓶酒不得超過25元,為村民節約了很大開支,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好評,2014年入選全國“節約之星”。在郭家院村的示范引領帶動下,如今東王莊等30多個村已經建起并使用了村民食堂,大劉村等100多個村建起了“移動大鍋臺”,實現了全縣農村群眾紅白事用餐全覆蓋。
據不完全統計,只此一項每年可為群眾節約各類費用300多萬元,破除了鋪張浪費的陋習,樹立了文明新風尚。目前武強縣238個村都已經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健全完善了村規民約。
為切實做好“扶德”工作,文明實踐中心依托新媒體,建立了先進模范宣傳學習新陣地,開設尋訪身邊好人和道德模范事跡展播專題,推出了100余名身邊好人、道德典范。組織脫貧先進典型、敬老模范等組成講解隊伍,開展脫貧典型現身說法,帶動發展動力不足的貧困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