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新聞網12月29日訊(記者張淑會、蘇琳)今天,經過4個多小時的采集,河北定州市志愿者胥頻聰在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成功為一名素不相識的血液病患者捐獻了202毫升造血干細胞懸液。據悉,當天,這些“生命種子”即被送往患者所在醫院。
“80后”胥頻聰為人率真,性格爽朗,樂于助人。2017年12月,她在定州找朋友辦事時,正趕當地組織的造血干細胞血樣采集活動。“造血干細胞移植可以挽救血液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疾病患者的生命。”聽了朋友的介紹,胥頻聰不假思索地留取了血樣,光榮地成為了一名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
12月29日,胥頻聰成功為一名素不相識的血液病患者捐獻了202毫升造血干細胞懸液。
2020年10月,胥頻聰接到省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電話,得知自己的血樣與一位血液病患者的配型成功。“我當時既興奮又緊張,興奮的是配型成功了,可以挽救一個人的生命,緊張的是對捐獻知識了解不多。”躺在采集床上的胥頻聰爽快地說,既然許下了承諾,就必須兌現,因此當時她就同意了捐獻。
對這個決定,胥頻聰一開始并沒有征求家人的意見。“老人年齡大了,不太了解這事,我也不想讓他們擔心。至于丈夫和孩子,我相信他們會理解和支持的。”胥頻聰說,她后來從網上查閱了不少有關捐髓的資料,也找醫生給她進行了專門科普。
接下來,胥頻聰克服困難,進行了高分辨檢測和健康體檢。根據病人需要,幾天前,她在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和同學的陪同下,來到河北醫大二院,進行捐獻前的準備。
12月29日,胥頻聰成功為一名素不相識的血液病患者捐獻了202毫升造血干細胞懸液。
“以前,我覺得捐髓非常神秘,可親身經歷后,它就像獻血一樣安全方便,一點兒也不害怕。”捐獻結束后,胥頻聰打趣地說,既漲了知識,還能救人。她愿意用自己行動告訴大家,捐髓并不可怕,也不會給身體健康帶來危害,希望有更多人加入到捐髓志愿者的隊伍,共同來救助那些需要救助的人。
“胥頻聰是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第10665例、河北省第500例成功捐獻的志愿者。”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河北省管理中心負責人介紹,河北省管理中心2003年成立,主要負責省內造血干細胞捐獻知識普及宣傳、志愿者動員、登記、血樣采集,HLA分型檢測、數據上傳和捐獻者服務等工作。
“近年來,河北省造血干細胞捐獻工作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河北省管理中心負責人說,河北省剛啟動這項工作時,人手少、經費緊缺,加之大家對造血干細胞捐獻不了解,參與捐獻的志愿者非常少。2003年當年,河北省入庫志愿者僅1147人份。
12月29日,胥頻聰成功捐獻了造血干細胞懸液。圖為河北省紅十字會黨組成員、辦公室主任郝建強為胥頻聰頒發榮譽證書。
針對這種情況,河北省管理中心克服重重困難,在積極爭取國家和省里有關部門支持的基礎上,多渠道、多途徑地廣泛宣傳造血干細胞捐獻相關知識和每個捐獻者的感人事跡。
隨著人們對造血干細胞捐獻知識的逐步了解和接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捐獻志愿者隊伍。截至目前,河北省入庫志愿者資料達15.5萬人份,其中500人成功捐獻,捐獻人數居全國第8位。這500人中,19人向境外患者捐獻了造血干細胞。
哪些人可以捐髓呢?河北省管理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河北省招募志愿者有四個原則,本地常住戶口、有過獻血經歷、家屬同意、年齡不超過40歲。在此基礎上,河北省在血液采樣后設置了“靜思期”,對志愿者進行審核回訪,對本人反悔、家人反對、聯系不上的志愿者進行終止處理,對11個設區市已回訪并上交省分庫的志愿者登記表,再次進行審核、抽查、回訪。
為了讓捐獻者體會到“奉獻愛心,快樂捐獻”,河北省管理中心在捐獻期間對每位捐獻者都盡心安排好衣、食、住、行,并做好其心理干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