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日,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報告1例本地確診病例。截至1月30日24時,河北省累計報告本地確診病例1276例。
燕趙大地,許多佩戴紅色袖章的身影堅守在戰“疫”一線不同崗位上,協助核酸檢測、社區值守、應急服務、物資配送,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青年志愿者。
“相信我們所行平凡之事最終會造就不平凡”
“您好,請配合登記信息。”1月25日9點,在石家莊新樂市協神鄉筆頭村,風兒呼嘯,雪花飄飄,大學生志愿者李雪菲戴著紅色袖章,逐一為做核酸檢測的村民登記。
新年伊始,河北多地連續出現局部聚集性疫情。疫情防控“警報”拉響后,農村地區疫情防控成為重中之重。青年志愿者們紛紛投身農村防疫一線,其中不乏大學生和退役軍人。
1月23日,在石家莊新樂市協神鄉筆頭村,身穿防護服的李雪菲(左一)為做核酸檢測的村民登記。(受訪者供圖)
1月6日,從朋友圈得知村委急需防疫志愿者,李雪菲立即報了名。出生于1997年的她是一名退役軍人,如今是華北理工大學大四學生。曾經作為戰士守衛祖國,如今她又成為家鄉守護者。
任務加重,氣溫持續偏低,李雪菲從未遲到。一開始核酸檢測登記要手寫,她曾連續在戶外工作7個小時,手被凍得紅腫皸裂。
家人心疼她只戴薄薄的醫用一次性手套,給她買了棉手套,卻被她悄悄塞進包里。她說,戴棉手套手指不靈活,影響登記速度。
“我們是平凡的,但相信我們所行平凡之事最終會造就不平凡。”李雪菲在抗疫心得中寫下這樣一句話。
“疫情就是命令。”邯鄲市雞澤縣雙塔鎮南三陵村王力松也是一名退役軍人。疫情發生后,25歲的他主動到村委會報到,負責協助信息排查、路口值守、消殺等。
“管控好人員流動是關鍵一環,減少人員流動就能降低感染風險。”王力松每天準時守在卡口,引導行人做好防護。
“抗疫有我是可以回憶一輩子的事”
辦一場隆重熱鬧的婚禮,在那個無比神圣的時刻,穿上潔白婚紗,接受大家祝福,這大概是每個年輕女孩的夢想。
1月18日,本是刁如霞結婚的日子。然而,突如其來的疫情徹底打亂了半年前定好的計劃。
“只在雙方父母見證下就結了婚,略有遺憾,但真正的幸福還是在于兩人共同經營。”刁如霞說。
1月20日,刁如霞(右)準備穿上防護服開始工作。(受訪者供圖)
今年24歲的刁如霞畢業于邢臺醫專護理專業。結婚第二天,她就趕赴邢臺市襄都區大梁莊鄉衛生院,參與抗疫志愿服務,跟隨救護車接送被隔離人員、運送防疫物資、做核酸采樣,被大家稱作“逆行新娘”。
跟隨救護車往返于隔離點和定點醫院,每接送一人她都要對車輛消毒,厚厚的隔離服和兩層口罩絲毫擋不住消毒水的強烈刺鼻味。“雖然辛苦,但很有意義,抗疫有我是可以回憶一輩子的事。” 刁如霞說。
2020年新冠疫情蔓延,34歲的王振帶領唐山市路北區韓城青年突擊隊志愿者180多人守護著76個卡口。時隔不到一年,他再次組織了300余人的志愿者隊伍……
“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青年志愿者”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沖鋒在前的志愿者中不乏“00后”,他們也成為疫情防控一線的活躍力量。
“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青年志愿者。”今年剛滿20歲的何乙軒是一名護理健康專業學生,目前在唐山市路北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采樣組當志愿者,早上5點起、工作到半夜成了家常便飯。
1月30日,唐山市路北疾控中心志愿者何以軒幫助去隔離點采樣人員準備各類防護物資。(受訪者供圖)
中國傳媒大學學生褚梓淇采用以微信小程序分發問卷的統計方式,并通過社區公眾號推送,同時將紙質版貼到每一個社區樓口,工作人員在短時間內便收到上百份居民信息。
20歲的王佳斌是石家莊財經職業學院室內設計專業大二學生。疫情發生后,他來到邯鄲經濟技術開發區尚璧鎮疫情防控指揮部擔任志愿者。
1月30日,志愿者褚梓淇和小伙伴一起對返唐報備的人員信息進行認真核實校對。(受訪者供圖)
卡口值守、電話隨訪、寫公眾號……在做好這些日常工作的同時,王佳斌發揮專業優勢,利用PS、PR等軟件制作了內容活潑的海報,并協助拍攝關于疫情防控返鄉流程的短視頻,用于防疫宣傳。
根據“志愿中國”信息系統數據,1月1日至28日,河北省共發動志愿者102335人參與疫情防控志愿服務,累計服務時長4070230小時。(記者杜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