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家張家口呀,主辦冬奧會。一天一個樣呀,翻天又覆地……”為宣傳冬奧,劉博洋幾年前自己編排了《家鄉(xiāng)巨變》說唱節(jié)目,如今照樣脫口而出。
冬奧離自己有多遠?在張家口市第九中學七年級學生劉博洋看來,只有勇敢邁出一步遠的距離。
劉博洋在2020年度全國“新時代好少年”先進事跡發(fā)布活動現場。受訪者供圖
讓自己成為冬奧宣講小達人
2017年,距北京攜手張家口申辦2022年冬季奧運會成功剛剛過去兩年,當時“冬奧”對這座北方小城里的人們,還未引起強烈的波動和反應,但對當年還在赤城縣第一小學上三年級的劉博洋來說,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小學班主任王勝男在一次日常班會活動中提起到關于冬奧的消息,雖然只是寥寥幾句,但卻悄悄在劉博洋的心里種下一顆助力冬奧的種子。
“我一定要為冬奧會做點什么!”劉博洋說,當時就覺得冬奧會的籌辦一定會給家鄉(xiāng)帶來新變化,可那會兒太小了,當不了運動員,也不能成為志愿者,就是想著一定要為助力冬奧做點什么。”
“為冬奧助力沒有想象那么難,可以先把你知道的、了解的講給大家聽,這也是一種方式……”老師的一番話深深啟發(fā)了他。
在不久后的一次主題班會上,劉博洋開始了行動:果斷選擇冬奧主題,收集冬奧會相關資料,并根據材料做成手抄報,第一次正式向班級里的同學宣講了冬奧的相關知識,獲得老師和同學的贊許。
王勝男表示,“劉博洋對冬奧的熱情以及所了解的知識遠超許多成年人,同學們也從他那里感受到了冰雪運動的魅力。”如今回憶起來,劉博洋很感激自己的班主任和同學。“志愿服務不難,也從不遙遠。老師的話和同學們的認可一直鼓勵著我將這件事情繼續(xù)做下去。”
自此之后,幾乎每次班會劉博洋都會選擇冬奧作為宣講主題,并在四年級的時候主動向媽媽學習課件的制作,實現了從手抄報向投影大屏的轉變。同時,在每周學校安排的“國旗下講話”活動中,劉博洋主動承擔了本班級宣講部分,主題依然沒有離開過冬奧,宣講的對象也從幾十人擴大到幾百人的規(guī)模,成為學校名副其實的冬奧宣講小達人。
紅領巾志愿者宣講“成團”了
慢慢地,身邊的同學們漸漸被劉博洋身上的這股熱情感染。身為班長的他跟其他班干部一起討論班級事務時,提出成立宣講團的想法。
“看著大家都戴著紅領巾,不然就叫紅領巾志愿者宣講團吧。”這個名字也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同,“紅領巾志愿者宣講團”成為全校第一個自發(fā)成立的宣講團。
一時間,全校50多名學生積極加入到宣講團。冬奧宣講這件事,從一個人變成了一個團隊。“人變多了,能做的事情自然也就變多了。”劉博洋說,宣講的范圍從校內擴展到了校外,“要讓更多人了解冬奧,了解我的家鄉(xiāng)。”
劉博洋(右)自制手抄報,向身邊人宣講冬奧知識。受訪者供圖
要拿什么來給陌生人宣講呢?為了保證冬奧宣講的質量,做到定時更新宣講內容,作為宣講團團長,劉博洋有時間就不斷搜集冬奧會資料,看課外書、上網、看電視,還時常跑到十幾公里外的崇禮冰雪博物館參觀學習,“這個戴眼鏡、瘦瘦的少年經常來參觀學習,一待就是一兩個小時,拿著筆不停地在筆記本上記。” 劉博洋給博物館工作人員劉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圍繞冬奧主題,紅領巾志愿者宣講團還積極組織開展了“小交警”“我是環(huán)保小衛(wèi)士”等系列志愿服務活動。每到周末一做完作業(yè),一群孩子就聚在一起制作宣講冬奧的手抄報:畫圖、勾邊、涂色、搜集內容、謄抄,一張手抄報的完成最少需要半小時,在孩子們的用心創(chuàng)作下,這些原創(chuàng)的手抄報深受大家喜愛,常常“供不應求”。
“針對這個問題,便有了后面的印發(fā)傳單,他們提前準備好文字、設計好圖片再找打印店打印。”父母的支持是宣講團走下去的堅強后盾,劉博洋的媽媽部秀麗大致算了算,前前后后累計印發(fā)兩萬余份。“孩子動機非常單純,沒想過結果,家門口舉辦奧運會,他特別開心,就想做些什么。”部秀麗說。
一群孩子把冬奧宣講這件事,越做越活,越做越有勁頭,他們創(chuàng)編冬奧題材節(jié)目,學校里演完社區(qū)里演,宣傳活動的內容也從冬奧知識宣講擴展到相關的志愿服務活動。幾年來,劉博洋帶領紅領巾志愿者宣講團的小伙伴們走遍了赤城縣的大街小巷。
如今,剛升入中學的劉博洋學習開始緊張起來。“我要抓緊時間學習,只有儲備了大量的知識,才能更好地為冬奧會服務。”劉博洋說,一有機會就會繼續(xù)宣傳冬奧知識,做更多志愿服務活動,希望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到張家口體驗冰雪運動、了解冬奧會,共同為冬奧助力加油。 (河北日報記者 桑珊 董琳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