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9日上午,在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經過4小時的采集,河北省邯鄲市志愿者沈陽成功捐獻231毫升造血干細胞混懸液,成為河北省第528例成功捐髓的志愿者。
河北省第528例成功捐髓的志愿者沈陽。 中華骨髓庫河北分庫供圖
1987年出生的沈陽來自邯鄲,是北京鐵路局的一名動車組隨車機械師。2006年他加入中華骨髓庫河北分庫,成為一名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2021年,與一位在廣州治療的血液病患者血樣配型成功。
2004年,19歲的沈陽第一次接觸到無償獻血。“感覺獻血這個事兒很有意義,我相信每個男孩子心中都有個英雄夢,獻血就是一件英雄該做的事兒。”沈陽說道。就這樣,沈陽踏上了無償獻血的道路,每年至少獻一次血。在2006年的一次獻血中,他從現場工作人員那兒了解到捐獻造血干細胞可以挽救白血病患者的生命,于是留下血樣,成為了一名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
沈陽正在采集造血干細胞。 周穎攝
“孩子從小就特別有愛心,他每次獻完血后帶回來一個獻血證,我看到后經常鼓勵他,很支持他的善舉。”沈陽的母親張玉燕說,2006年沈陽跟她說了加入中華骨髓庫的事情后,她很激動,“我肯定支持啊!在自己能力范圍內幫助別人,這是好事兒。不過一晃十幾年了,一直沒有配型成功的信兒,這個事兒也就慢慢淡忘了。”
沈陽和他的母親張玉燕。 周穎攝
今年3月,正在工作的沈陽接到了河北省紅十字會的電話,說一位血液病患者和他的血樣配型初配成功,就是否同意捐髓征詢他的意見,他立即同意,“感覺跟中了彩票一樣,因為能配型成功的幾率特別小,加入中華骨髓庫就是為了救人,既然找到我了,我肯定不會猶豫。”沈陽說。
當沈陽將捐獻造血干細胞的這個決定告訴家人時,大家都比較支持,“我是一名醫務工作者,我了解捐獻對捐獻者身體沒有傷害,現在技術都先進了,采集造血干細胞很安全。”沈陽的愛人房蓉說。
沈陽在家人的陪伴下采集造血干細胞。 周穎攝
雖然得到了家人的一致支持,但在接下來的健康體檢中,出現了點小插曲。“由于工作原因,我睡眠不足飲食不規律,所以在體檢結果有個別指標偏高。”沈陽說,為了能使捐獻順利進行,在醫生的指導下,他調整作息、飲食,“不能因為我自身身體原因讓患者失去重生的機會,因為擔心復查不合格會失去捐獻機會,我在調整過程中自己去醫院做了兩次檢查,確定各項都合格后才進行第二次復查。”功夫不負有心人,復查結果出來后,各項指標都符合捐獻要求,沈陽終于松了一口氣。
今天上午,沈陽在家人的陪伴下完成采集,成為中華骨髓庫第11561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捐獻當天,沈陽也收到了受助患者寫來的感謝信,信中這樣寫道:“感謝您的無私奉獻,長大后,我也會向您一樣幫助有需要的人。”
沈陽的愛人房蓉正在念受助者寫的感謝信。 周穎攝
“雖然我們素不相識,但因為緣分,把我們聯系在了一起。聽說受助者是一個小學生,希望他早日恢復健康,能像別的小朋友一樣,快樂成長,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沈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