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夕陽紅”共繪幸福“銀發(fā)美”
——廊坊市廣陽區(qū)馨境界社區(qū)低齡老人的志愿服務故事
廊坊市廣陽區(qū)馨境界社區(qū)老年志愿者為社區(qū)居民唱歌慶祝生日。 通訊員王峻峰供圖
“家中電燈壞了、水管破了,或是遇到啥急事兒了,只需一個電話,便會有志愿者來幫忙,為我們排憂解難。”談起廊坊市廣陽區(qū)馨境界社區(qū),79歲的社區(qū)居民侯淑云驕傲地介紹,“美好的新生活,就是這個樣子吧。”
吃不愁、孤不獨、樂有伴——馨境界社區(qū)聚焦老有所為、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樂,調動老年志愿者服務社區(qū)居家老人,打造“沒有圍墻的養(yǎng)老院”,引領釋放夕陽活力,實現社區(qū)“聚人氣、聚人心、聚人力”,繪就幸福“銀發(fā)美”。
網格員“穿針引線”,構筑社區(qū)“幸福墻”
任洪遠很忙。9月24日14時許,他剛給社區(qū)的群眾團購蔬菜回來,電話就開始響個不停,取菜的人來了一撥又一撥。
自從當了樓長兼志愿者,他就把手機號碼貼在了自己的志愿服務車上,平均每天都會接到50多個電話。
“有時半夜也會有人打。”任洪遠說,有的讓幫忙調電視節(jié)目,有的讓幫拎東西上樓,還有的讓幫忙修煤氣灶……
“那為什么還要把電話號碼貼出來呢?”
“我們是鄰居呀!”他笑。
66歲的任洪遠聲音洪亮,個性爽朗。從廊坊市電影公司退休后,一天也閑不住,天天活躍在樓棟里、單元中。
“我身板還硬朗,也覺得自己還能老有所為,還有社會價值。”任洪遠是熱心腸,剛給大家?guī)兔Φ臅r候,有很強的使命感,時間長了他發(fā)現,其實自己能做的也有限。
馨境界社區(qū)有5個居民小區(qū),居民住宅樓共42棟,總戶數3100戶,老年人多,五花八門的需求如潮水般涌來,壓力全落在不到10位社工肩上,比例嚴重失衡,力量捉襟見肘。
2011年,任洪遠找到馨境界社區(qū)黨支部書記張靜,兩個人商量后,決定鼓勵社區(qū)內退休賦閑在家的低齡老人,組建樓長、單元長、志愿者隊伍,包聯樓棟,“結對子”為居家老人提供服務,進行微網格管理。
微網格管理不只是表面功夫,對于社區(qū)居民,尤其是困難群眾而言,是實實在在的“雪中送炭”。張靜說,社區(qū)以網格化管理數據為基礎,通過篩選,為獨居、孤寡老人單獨建立一人一檔,實時監(jiān)測更新,及時掌握老人的思想、身體狀態(tài),最大程度地關注老人、服務老人。
老年群體的“一本賬”,任洪遠一清二楚。
在任洪遠負責的一棟樓里,十個有八個老人都會問到手機問題。任洪遠曾遇到一臉疑惑的老人,拿著手機問,“我孫子說要裝一個App,App三個字怎么寫的呢?”
樓長們一合計,決定一戶一戶地教老人們使用智能手機。
任洪遠從如何注冊微信,如何添加好友,修改備注教起。添加好友時,先把自己的微信二維碼拿出來,讓爺爺奶奶加上,然后教他們刪除好友,接著用“搜索手機號”的方式再添加一遍。
“以前我只會用手機接電話,現在能用手機和兒女視頻、發(fā)表情包,還學會了自己去快遞柜取快遞、微信運動上刷步數。”76歲的溫奶奶樂開了花。
關于志愿服務的意義,任洪遠說不出什么漂亮話,但每次發(fā)了朋友圈,好友紛紛點贊,老人們的頭像一個個冒出來,他覺得那種快樂,難以言說。
志愿服務進家門,關愛老人暖人心
茶余飯后,社區(qū)老人們愛到小區(qū)的涼亭里下象棋或者發(fā)呆、聊天。
50歲的志愿者曹秀慧開了一個美容美發(fā)店,近幾年生意好了,人手多了,自己卻突然閑了下來。2019年,她無意間知道了社區(qū)有個志愿者團隊,心想自己有一門理發(fā)的手藝,于是報了名,在社區(qū)服務中心前掛起了“免費理發(fā)”的牌子,提供上門服務,分文不取。
曹秀慧是免費理發(fā)時認識的郝姨,那時候郝姨82歲,一人獨居生活,曹秀慧沒事就會去看看她,聊聊天。聊天氣預報,聊被電飯鍋水蒸氣熏壞的手指,一邊聊,一邊期待著孩子們什么時候能回來看看她……
后來,郝姨找曹秀慧幫忙的事情不僅限于理發(fā)了。
數錢、清空手機內存……有時候想她了,還會氣呼呼地發(fā)微信:“葡萄都熟了你還不來。”擔心被別人拿走,摘下來用鹽水泡著,專門留給她。
郝姨手機相冊里,一大半都是和她有關的照片。她們兩個一起搖搖晃晃地跳廣場舞,一起戴毛絨帽子拍照……家里人看到照片都笑,“哪里來的小姑娘。”
“養(yǎng)老的本質是服務。”張靜說,為了讓居家老人安度晚年,社區(qū)推行志愿服務“人文化”,通過調研老人所想、所需,依托志愿者隊伍人才多元化,分類聚集法律、衛(wèi)生、心理、教育、農業(yè)等方面志愿者,讓老人不出社區(qū)、不出家門就能享受到“點菜式”服務。在馨境界社區(qū),像曹秀慧這樣的志愿者有1000余名,他們平時與老人們“嘮家常”傾聽社情民意,實現了“家里+家外”“線上+線下”服務全覆蓋。
志愿者們做的都是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兒,但正是這些有溫度、有熱度的“小事兒”,解決了老人們急難愁盼的現實問題,也讓志愿者們收獲了許多感動。
2020年,郝姨患上阿爾茲海默癥。曹秀慧去探望她,她偶爾恍惚地說一句,“慧慧,你看我總給你添麻煩。”之后就不認識了。
后來,郝姨腦出血住進了醫(yī)院,沒多久就走了。那一天,曹秀慧收到了一條微信:“姐姐,我們奶奶不在了,感謝您這么多年對我們奶奶的照顧,奶奶還專門給您留了葡萄,有空來家里。”
曹秀慧一愣,心里涌上了一股暖流。“我感覺自己是真正在做一件有價值的事情。”她仿佛回到了小朋友的年紀:我喜歡你,所以和你玩,離開后,牽掛你,所以把好吃的留著,等下次再來拿給你。
老有所為連線老有所樂
9月22日8時30分,馨境界社區(qū)黨員服務站像往常一樣開了門。
這是一間10平方米左右的小房子,放著幾把椅子和幾張舊木桌,69歲的萬慶老人把這里當作他的美術教室。
2014年,萬慶從廊坊市水務局退休以后,發(fā)現不少老年人渴望學習畫畫,與社區(qū)居委會溝通后,便風風火火地辦起了老年書畫班,每周三按時來這兒“打卡”。
他每次都要提前拿出兩天時間備課,從什么是國畫、寫意畫以及國畫用的筆墨紙硯等基礎知識教起。小小的書畫教室人來人往,找他學寫字、畫畫的人擠滿了屋子。
沒多久,萬慶“教得好還不要錢”的名聲就傳了出去,“賠本生意”一下子紅火得不得了。
“萬老師”成了社區(qū)紅人,還有了不少“粉絲”,大家時不時給他送點小禮物,有點心水果,有包子饅頭,他教學的積極性也更高了,便建了一個微信群,辦起“微課堂”。課外遇到問題,拍下照片或視頻發(fā)到群里,他都會及時回復。
萬慶曾患過直腸癌,一度抑郁。在家的時候,既不愿意拉開窗簾,也不愿意開燈。“自從開始教大家學畫畫,我每天都特開心,病也好了。現在學員們物象抓得準,筆墨掌握熟練,不少作品拿了獎,落款還都寫著‘師從萬慶’。”萬慶一臉驕傲。
張靜介紹,馨境界社區(qū)通過調動“較年輕”的特長老人參與老年特長班教學,不僅實現了日間生活照料,還能發(fā)揮余熱造福其他老年人,讓更多老年人在社區(qū)就可以參加書法、繪畫、舞蹈、戲曲、攝影等各項學習活動,精神生活更加豐富。
69歲的楊萬霞確實顯年輕。
出門遛彎,一副淡妝,身姿挺拔。她組建馨境界社區(qū)藝術團的“初心”,只是讓晚年生活更豐富一點,自己也“臭美”一下。
之前,不少隊員的日子過得像烏云密布的天空。“小區(qū)里很多大媽退休后,就是帶孩子,覺得生活枯燥,人也沒精神。”楊萬霞說,“不少人還趕上更年期,今兒這兒疼,明兒那疼,老和家里人較勁兒。”
但是,帶孩子的老人湊在一起聊天總是很熱鬧。2009年,楊萬霞提議成立一支老年舞蹈隊,馬上有不少人響應。
參加舞蹈隊,隊員的家人也特別支持。
“能不支持嗎?不在家里‘鬧騰’了,回家還搶著做家務。隊員們氣質也大變樣,兒媳婦、女婿都說,這小老太太真洋氣!”楊萬霞說,老年藝術團把我們從廚房里拉出來,是真正的老有所樂。一些隊員懂縫紉,有手藝,在隊里還能派上用場,是真正的老有所為。(河北日報記者王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