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幾年,村居環境變美了,文化活動也更豐富了。在鄉村大舞臺,我們可以看戲聽曲,在農家書屋,孩子們可以看書學習,有時還會開展鄰居互動活動,鄰里關系更好了。”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克勒溝鎮毛大壩村民楊景蓮笑呵呵道,現在一到晚上,便能看到村民們伴隨音樂跳舞的身影,很是熱鬧。
整潔的鄉村。
精神滋養文明,毛大壩村的和諧景象只是其中的一個縮影。圍場作為塞罕壩精神的發源地,將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作為弘揚塞罕壩精神、加快推進圍場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大力探索創新工作思路,著力破解“四大”問題,扎實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扎根基層、走深走實。
把牢文明實踐的“定盤星”,在“強基固本”持續發力。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作為一項基礎性、戰略性任務。建立三級書記為“第一責任人”的工作機制,確定“七條實踐路徑”、工作職責和102個結對幫建單位,建立縣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處、鄉鎮實踐所37個、村(社區)實踐站321個,實現縣鄉村三級“全覆蓋”。以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伍作為文明實踐的主體力量,組建以縣委書記為總隊長的志愿服務總隊,下設10支常備專業志愿服務隊,著力打造通祥社區紅馬扎志愿服務隊、大八號村兵哥哥志愿服務隊、半截塔村桑榆霞滿天志愿服務隊等具有本土特色的品牌隊伍28支。截至目前,全縣注冊志愿者人數達8萬余人,各類志愿服務隊伍1600余支,其中鄉鎮、村(社區)志愿服務隊伍1500余支,實現每個鄉鎮、村(社區)至少擁有1-3支特色隊伍,營造了“全城志愿”的濃厚氛圍。
志愿者開展志愿活動。
用好文明實踐的“金鑰匙”,激發精神文明“轉型賦彩”。該縣整合村級綜合文化中心、老年大學、科普基地、廣場公園及各類展廳等基層公共服務陣地資源,精心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三級陣地,創新推行“中心+實踐基地、所、站+實踐點”延伸服務模式。截至目前,全縣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68個、實踐點1100余個,評選“十星級文明戶”3210戶;開展“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及“三禁三樹”主題實踐活動640余場次;打造“鄉風文明一條街”125條、“誠信經營示范街”8條、孝心村和道德村35個;在全縣56個村實行新時代文明實踐積分管理制度,目前已累計兌換積分1000余分,受眾200余人,兌換物品價值5000余元。廣泛開展志愿服務,建立每月第三周為“結對幫扶志愿服務周”的工作機制,深化“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開展“清潔家園·愛衛有我”“幸福木蘭·守望相助”“大手拉小手 結對齊步走”等系列主題實踐活動1000余次,解決群眾實際困難1萬余件,切實做到“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
哈里哈三義號花會旱船。
繪就文明實踐的“施工圖”,打造精神文明“動力引擎”。圍場組建6支“烏蘭牧騎”式宣講服務隊、63支宣講小分隊、349支木蘭志愿服務宣講隊、23支“8090青年宣講團”,結合“三個三”下基層調研幫扶機制,每月定期開展創新理論“七進”活動,創新宣講4000余場次,受眾30萬余人次。開展“童心向黨”“請黨放心 強國有我”“‘百個所、站賽文明’暨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月”等主題實踐活動600余場次,評選“新時代道德模范”30人、“新時代最美圍場人”53人、“新時代圍場好人”256人、“新時代好婆婆好媳婦”410人、“新時代好少年”50名,通過各種形式宣傳學習,在全社會形成了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濃厚氛圍。聚焦豐富文化生活,組織舉辦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永遠跟黨走”詩歌朗誦、書畫攝影作品展覽、“彩色周末”文化惠民活動、廣場舞大賽等活動100余場次,開展送圖書、送皮影、送戲曲、送電影下鄉等4204場,創作了蒙古好來寶《塞罕壩上建奇觀》、音樂快板《低碳我來講》《虎年新春防疫快板》等精品佳作18個,進一步豐富了全縣廣大群眾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