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高新區濱河社區老年志愿者和社區干部到轄區失能半失能老人家中做志愿服務。 河北日報通訊員 于 嵐攝
日前,2021年度全國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名單公示,我省入選4名最美志愿者、3個最佳志愿服務組織、2個最佳志愿服務項目、3個最美志愿服務社區。他們用實際行動喚醒愛心,將向上向善、誠信互助的志愿精神融入到服務群眾的日常生活中,在弘揚雷鋒精神上發揮著示范引領作用。
傾情奉獻,愛心匯聚傳溫暖
金銘鈺是張家口市迎冬奧志愿服務總隊骨干志愿者、河北省迎冬奧志愿服務講師、測試活動云頂場館骨干志愿者,她不僅自己堅持常態化志愿服務,還帶動青年們進行高標準常態化社會實踐。
“年可以年年過,但是冬奧盛會卻不是年年有,我很榮幸能在青春之際與冬奧盛會相遇。”2018年,金銘鈺主動申請加入了“迎冬奧”城市志愿者隊伍,今年年初又參加了“相約北京”系列冬季體育賽事張家口賽區測試活動志愿服務,圍繞志愿者招募、培養、實訓多個環節主動擔當,培養優秀儲備志愿者700余名。
測試活動白天晚上都有比賽,每場比賽,志愿者們都要在寒風中站立三四個小時,全身都能凍透,眼睛被白雪刺激得酸痛流淚,而且崇禮的紫外線很強,幾天下來,金銘鈺和志愿者們都變成了“口罩臉”。但他們依舊以最飽滿的熱情、最溫暖的服務,默默地堅守,做著看似微不足道的一些小事。
一些小事,卻詮釋著一種大愛情懷。
“志愿服務無小事!”這是邯鄲市涉縣中醫院急診科兼重癥醫學科主任王姝蓮自2010年成為一名志愿者以來一直堅持的理念。多年來,她積極參與健康到家、應急救援、節日慰問等各類志愿服務,將開創的腦卒中健康宣教志愿服務項目和“人人學救護、救護為人人”的志愿服務項目送進學校、商場、養老院、偏遠鄉村,讓更多的人了解急救、學習急救,受益群眾達50余萬人。
愛心匯聚傳溫暖。河鋼承鋼物流公司車輛段黨支部副書記鮑守坤,堅持無償獻血30余年,累計達23.6萬毫升,無償捐獻機采血小板累計272人份,愛心傳遞到全國20多個省份。他的舉動潛移默化地感動著身邊的人,在他的影響下,河鋼承鋼共產黨員自發成立了獻血量已達400多萬毫升的河鋼承鋼志愿服務隊、鮑守坤愛心團隊應急獻血大隊等志愿服務隊,讓更多有需要的人感受到社會的溫暖。
同樣,作為河北省胸科醫院病案管理處主任、主任護師,河北省“知心姐姐”戒毒幫扶志愿者、“992”大家幫志愿者的郝志芳,工作之余,除了參加戒毒幫扶工作,也以無償獻血、簽訂器官捐獻協議等形式,盡己所能用愛溫暖著他人。
扶危濟困,溫情傳遞暖人心
志愿者是推動社會文明不斷進步的重要力量。在此次學雷鋒志愿服務先進典型推選名單中,不乏志愿服務組織及項目。這些團隊,讓人們感受到志愿服務精神,展現出當代志愿者的精神風貌。
“少喝幾瓶飲料,少買一件新衣服,將零花錢節省下來,為新疆帕米爾高原的孩子捐助善款、捐贈衣物……”2018年5月29日,秦皇島市開發區第二小學發出感人倡議,“牽手帕米爾的愛”志愿服務項目正式啟動。
據秦皇島市文明辦相關負責人介紹,2017年,從一篇《美麗的帕米爾》的報道當中得知,帕米爾高原上阿勒瑪勒克村孩子們的求學之路一半是巖石,一半是河流,大部分孩子生活條件艱苦,一年四季只有一雙鞋,穿著單薄,嚴冬難挨。在秦皇島志愿者服務基金會、市文明辦的大力支持下,開發區第二小學與新疆帕米爾高原塔爾塔吉克民族鄉中心小學、阿勒瑪勒克村幼兒園結成了手拉手幫扶學校,每名師生都成為志愿服務隊中的一員。
一次次捐贈串起一個個愛心故事,每一次幫扶凝聚著每名志愿者的愛。
在廊坊,也有著一個長期對低收入家庭的中小學生精準幫扶的公益助學組織——遠山行愛心助學公益聯盟。5年來,聯盟志愿者堅持“點亮希望、傳遞大愛”的目標,累計資助寒門學子3700余人次,捐助助學金、衣物、文具等款物價值369萬余元。“遠山行”的每一顆愛心,都是點亮希望的火種,點亮了寒門學子求學成才的夢想。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國家電網冀北電力(唐山“鋼鐵之魂”)共產黨員志愿服務隊和國家稅務總局魏縣稅務局紅翔志愿服務隊的志愿者們,關鍵時刻逆向前行、勇敢擔當,積極提供專業服務、捐款捐物,弘揚雷鋒精神,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
疫情封閉管理期間,孤寡老人、殘疾家庭等特殊群體的生活物資供應如何保障?去年年初,廣平縣“云上攜手 與愛同行”志愿服務項目開通志愿服務熱線,開展為群眾代買蔬菜、藥品等志愿服務1000余件。
助力疫情防控工作,廣平縣創新志愿服務模式,開展“云服務”系列志愿服務活動,建立了“云上點單、中心派單、志愿者接單”服務模式,開展心理援助,創辦“云舞臺”“云宣講”等,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守望相助,精準服務解民憂
在承德市高新區濱河社區活躍著5支志愿服務隊,其中的老年學雷鋒志愿服務隊由65名退休黨員干部、退役軍人組建而成,在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守望相助、發揮余熱。在他們的示范引領下,180余名在校大學生自發加入到社區志愿服務工作中,形成“兩老一少”志愿服務隊。
“您坐那兒歇會兒,我來幫您換燈泡。”“今天吃面條還是水餃?”“水管壞了,別急,有我呢。”……他們不斷切換身份,社區哪里有需要就會出現在哪里,化身維修工、保潔員、上門廚師等,以群眾需求為工作導向,豐富“服務菜單”,精準服務社區老人的所急所盼所需,在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過程中,促進“老有所為”和社區治理。
將志愿服務融入日常工作,落實到點滴生活中。
承德市平泉市南五十家子鎮南五十家子村不斷探索鄉村治理模式,將志愿服務與鄉村治理相結合,先后成立了勞務派遣志愿服務隊、農民維權普法志愿服務隊和民事調解志愿服務隊,在調解鄰里糾紛、提供法律維權服務及環境衛生整治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社區“關老”精準服務方面,保定市蓮池區東關街道河大社區不僅設立了志愿服務大廳,還組織千名志愿者對社區70歲以上的老年人進行意向登記,通過自愿選項,安排符合條件的志愿者廣泛開展社區“關老”志愿服務,實現了志愿者與服務對象的需求互動,營造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道德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