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有了助老餐廳,我們再也不用為午飯發(fā)愁了。”家住運河區(qū)一塑小區(qū)的關秀珍老人拉著送餐志愿者的手說。位于滄州市運河區(qū)明珠社區(qū)的助老餐廳正式運營3個多月以來,得到轄區(qū)老人的一致好評。
送飯上門
“大姨,今天做了您愛吃的白菜豆腐,快嘗嘗好吃不?”“大伯,您的腿好些了嗎?”……昨天中午11時30分,助老餐廳的社工劉紅芹來到居民孟凡勝和關秀珍老人家中,將熱騰騰的飯菜擺上桌。
今年90歲的孟凡勝和老伴關秀珍住在運河區(qū)東塑小區(qū)。去年,孟凡勝不小心摔傷,雙腿行動不便。關秀珍歲數(shù)大了,身體也不太好。為了照顧這老兩口,他們的孩子每天忙得不可開交,既要工作,還得抽時間往老人這兒跑。每天的中午飯,成了他們的一大難題。
助老餐廳的志愿者了解到他們的情況后,把給老人做中午飯的任務接了過來。每天中午,都有志愿者把熱騰騰的飯菜給老人送到手上。每餐兩菜一湯外加主食,天天不重樣。孟凡勝的兒子感動地說,志愿者真是幫了大忙了。等他有時間,一定也要去做助老餐廳的志愿者,為有需要的人幫忙。
吃著可口的飯菜,關秀珍和送餐的志愿者劉紅芹拉起了家常:“就愿意讓你們來家說說話。多虧了你們,我的孩子不用家里單位來回跑了。”
運河區(qū)明珠社區(qū)的助老餐廳是市民政局推動指導,滄州市慈善總會與滄州市力行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合作開展的以“敬老、愛老、助老”為主題的慈善助老項目。他們以慈善募捐引領社會各界愛心力量積極參與,充分發(fā)揮社工組織的優(yōu)勢,組織志愿者,面向高齡空巢獨居老人開展“免費敬老午餐”、“傾聽陪伴”等項服務。
以老助老
家住明珠小區(qū)的78歲老人王桂芹雙目失明,她的老伴因病不能走路。他們惟一的兒子既要工作,還得照顧老人,疲于奔波。助老餐廳開設之初,由志愿者每天把飯給老人送到家里。后來,助老餐廳開展了“搭把手”志愿服務幫扶活動。發(fā)展了一批需要幫助的老人身邊的鄰居來進行志愿幫扶。住在王桂芹對門的何金霞主動加入,給王桂芹送餐,陪老人聊天。今年77歲的何金霞雖然年齡和王桂芹差不多,但她和老伴身體都比較硬朗。“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何金霞笑著說。
像何金霞一樣,在助老餐廳服務的志愿者有30多人,最年輕的不到40歲,最年長的已經(jīng)70多歲。服務老人的同時,志愿者們也收獲滿滿。今年74歲的常玉芝也是一名獨居老人。自從加入到助老餐廳志愿者的隊伍里,她的精氣神越來越足了。“趁身體允許,能為別人做點力所能及的事,覺得心里可美了。”老人說。“剛退休時真是不知道自己該干點兒什么,自從參與社工服務,精神充實了,身體狀態(tài)也好了。”志愿者項桂蘭說。
“身體條件允許的退休人員加入到助老行動中,既給需要幫助的老人解決了困難,又給自己找到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機會,這是對‘助人自助’社工理念最生動的詮釋。”市民政局慈善社工科科長羅相凱說。
根據(jù)《河北省養(yǎng)老服務體系建設“十四五”規(guī)劃》,到2025年,居家社區(qū)機構相協(xié)調、醫(yī)養(yǎng)康養(yǎng)相結合的養(yǎng)老服務體系基本建立。城市構建養(yǎng)老服務供給網(wǎng)絡,基本形成“一刻鐘社區(qū)居家養(yǎng)老服務圈”,助餐等日間照料服務覆蓋所有居住小區(qū)
“今年,我們將在完善慈善助老餐廳服務機制的同時,深入實施‘益(醫(yī))適(食)夕陽紅’社工項目,探索引入心理輔導、醫(yī)療咨詢、家政服務等更專業(yè)、更豐富、更深入的服務。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不久的將來,滄州社會公益慈善力量參與養(yǎng)老助老的覆蓋面會越來越廣,這一模式也會得到進一步推廣和復制。”羅相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