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縣流河鎮人和鎮村敬老愛心小屋,志愿者正在為老人們排練文藝節目。
“志愿者們每周都會來愛心小屋,組織開展各種文化活動。這次聽說可以聽戲,早早地就來了。”6月9日13時許,來青縣盤古鎮大盤古村文化愛心小屋聽戲的村民任立香說。
上妝、調弦、試戲……在大盤古村愛心小屋的活動室里,青縣鄉情河北梆子劇社的演出人員有條不紊地進行著表演前的準備工作,室內時不時傳來悠揚的曲調,惹得室外戲迷們一陣陣心癢。
“為了營造幸福和諧的文化氛圍,除了表演傳統的河北棒子劇目外,我們還自創了許多感黨恩、愛祖國、頌家鄉的新曲目。老百姓們聽得開心,我們唱著也就更帶勁兒。”鄉情河北梆子劇社社長、河北省非遺項目盤古文化傳承人孫鶴林自豪地說。
盤古鎮大盤古村文化愛心小屋,是青縣為開展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開設的。通過愛心小屋,把村里的文藝能人、民間藝人集中起來,每周開展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老百姓們來這里,不僅可以聽戲,還能詩詞抒懷、筆墨會友,真正成為老百姓的精神家園。
說起家鄉愛心小屋帶來的變化,盤古鎮官莊村退休老干部劉兆生喜形于色,“為愛心小屋點贊,這給退休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我平時就喜歡練習書法,愛心小屋的設立不僅為我們提供了活動場地,還能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們非常喜歡。”
“愛心小屋創建活動,是青縣今年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的重要項目之一。為深入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本著一村(社區)一個、因地制宜的原則,以面向群眾、服務群眾為目標,在全縣345個村和15個社區創建愛心小屋,預計今年7月底實現全覆蓋。”青縣縣委宣傳部二級主任科員敬桂甫介紹,愛心小屋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志愿服務活動,密切黨群關系,融洽鄰里氛圍,有效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像大盤古村文化愛心小屋一樣,在短短三個月的時間里,青縣一大批形式多樣、功能各異的愛心小屋持續涌現,并常態化開展實踐活動,成為凝聚群眾的“連心橋”、服務群眾的“暖心屋”。目前,全縣已建設愛心小屋近300個,成為文明實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前不久,流河鎮人和鎮村的敬老愛心小屋依托原有的孝老食堂建立,服務項目從為孝老食堂老人提供一日三餐,拓展增加了免費體檢、制定健康檔案、義務理發等內容。為強化教育功能,敬老愛心小屋又掛牌“流河鎮青少年孝老實踐基地”,定期組織中小學生在此開展敬老志愿服務活動,教育引導廣大青少年自覺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承者、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實踐者,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作為基層開展文明實踐、為民辦實事的重要平臺,青縣各地愛心小屋圍繞10個方面的重點內容,因地制宜策劃開展活動:關愛老人和殘疾人,進行日間照料、陪伴聊天;關愛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進行心理輔導、興趣培養;開展農技科技輔導;開展文化培訓,進行文化展演等;開展鄰里互助,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困難;進行政策宣講,傳遞黨的聲音;開展移風易俗,倡導文明新風;組織衛生知識講座、健康體檢;進行民事調解,解決鄰里矛盾;承接各級各部門組織開展的文明實踐活動等。
在創建愛心小屋工作推進過程中,青縣各村莊和社區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整合閑置房屋、孝老食堂、黨群服務中心、綜合文化站等公共服務資源,依靠退休老干部、老黨員、退役軍人、大學生志愿者、熱心群眾等人才資源,不斷完善工作制度、隊伍建設等,定期組織開展文明實踐活動,織就縱橫交錯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網。
截至目前,2000余位農村老人和近萬名群眾從中受益。敬桂甫表示,下一步,全縣將進一步延伸服務鏈條,動員更多志愿者主動加入愛心小屋。同時,加大加快對志愿者的培訓力度和頻次,讓愛心小屋建設更加接地氣、聚人氣、成風氣,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落實落地,讓文明實踐之花越開越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