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進饒陽縣北善旺村,以善文化為主題的宣傳語、墻畫、景觀石等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現在大家有標桿、有榜樣,家家戶戶比的都是誰家干凈利落、誰家能勤勞致富、誰更孝順老人。”北善旺村黨支部書記許書云說,他們充分發揮道德評議的作用,說事跡、評典型,把村里的好婆婆好兒媳、幫帶的致富能手的事跡拿到評議會上,村民們一起評、一起論,并通過宣傳欄、展牌等方式大力宣傳選樹出的先進模范和好經驗,引導村民們自覺破除陳規陋習,爭當移風易俗的倡導者和踐行者,從而使好的鄉風一點點樹了起來。
以鄉風民風美起來、人居環境美起來、文化生活美起來為目標,衡水市多措并舉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廣泛深入開展文明創建系列活動,農民精神風貌持續改善,鄉村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移風易俗,樹文明新風
“婚禮總共擺了5桌席,每桌不超過380元,嚴格按照村規民約規定執行。而在過去,流水席一吃就兩三天。”近日,回憶起村規民約公布后村里舉辦的第一場簡辦婚禮,冀州區新莊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孫立虎印象深刻。
孫立虎介紹,過去村民結婚攀比之風盛行,去年新莊村組織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并根據本村村情制定了詳細的村規民約。根據村規民約規定,婚慶每桌用酒總價限100元以內,喜煙限每包7元以內,宴席飯菜以大鍋菜為主,標準不超過8個菜(四葷四素);村民結婚前要向紅白理事會報備婚禮準備情況,一旦有超出規定的情況,村干部會去家里做工作。
如今,婚俗改革在新莊村推行已有1年多時間,婚事簡辦在村內蔚然成風,村民負擔減輕了,鄉風文明水平也提高不少。
村規民約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催化劑”。衡水市注重發揮村規民約的自律規范作用,將制定完善村規民約作為推動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之一,制發了《衡水市推動移風易俗倡樹文明鄉風工作方案》,引導全市4994個行政村因地制宜制定完善村規民約等各類規則,指導村“兩委”在廣泛征求各方面意見和建議后,將紅白事辦理等內容納入新村規民約,并明確辦事標準、規模和處罰措施。截至目前,全市共打造省級移風易俗示范鄉鎮8個、示范村91個,建起“流動大鍋臺”800多個,每年可為農民節約紅白事費用1000余萬元,初步形成了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的文明新風尚。
典型引路,立文明標桿
春暖花開時節,走進饒陽縣王同岳鎮崔口村美麗庭院示范戶崔大樹家,小院里花花草草錯落有致,菜畦里生機勃勃。“這些年日子越過越好,就總想著把家里收拾得干凈利落,讓老人住得舒服,也能給村里增光添彩。閑暇時,左鄰右舍都愛來我家。”崔大樹說。
“現在串門,談論的不再是東家長西家短,而是互相比著看誰家更美。美麗庭院評選看起來是小事,實際上是推動美麗鄉村建設、提升村民素質的大事。我們將美麗庭院創建作為推選最美家庭、五好文明家庭等優秀家庭的重要內容,不斷推動從家家美向全村美邁進,推進鄉村文明建設。”崔口村黨支部書記崔亞磊介紹。
不僅有美麗庭院評選,還有涵蓋面更廣的十星級文明戶評選活動。為進一步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衡水市在全市農村深入開展十星級文明戶創建評選活動。自創建活動開展以來,各村形成了以星多為榮、創星爭星的濃厚氛圍,文明風尚蔚然成風。一塊十星級文明戶的門牌,不僅成了鄉風評議的有力抓手,還推動了農村家庭轉型升級。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2萬余戶家庭掛牌。
幾十年如一日義務贍養孤寡老人,資助貧困家庭子女,積極投身公益事業的感動中國人物、棗強縣南臣贊村村民林秀貞;20年精心照料患病母親,多年照顧癱瘓哥嫂,孝行至善的全國道德模范、冀州區碼頭李鎮王明莊村村民張志旺;不顧自身安危沖進火海勇救他人的第八屆衡水市道德模范、饒陽縣東里滿鎮小堤村村民符愛莫……
一個個文明標桿,一個個道德模范,對群眾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近年來,衡水市出臺了《關于選樹宣傳一批重大先進典型的實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廣泛開展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推選、學習宣傳活動,促使先進典型如源頭活水般不斷涌現。截至目前,全市獲全國道德模范及提名獎5人、中國好人18人、河北省道德模范及提名獎18人、河北好人93人,3個家庭獲全國文明家庭稱號,15個家庭獲省級文明家庭稱號,推動形成了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德行天下的濃厚氛圍。
創新實踐,育文明沃土
“遵守規則、車不亂停;路面平整、無水無坑;美麗家園、墻面潔凈;公益宣傳、素質提升……”桃城區趙家圈鎮前王家村宣講員王滿江經常為村民們朗讀自己編寫的創城順口溜。在衡水,像這樣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正在以各種方式走進百姓的生活。
為打造遍布城鄉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衡水市堅持因地制宜,強化頂層設計,創新體制機制,注重培育特色,在組織體系、陣地建設、活動內容、動力機制、工作保障等方面積極探索實踐。目前,該市實現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全覆蓋,組建縣級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總隊13支,鄉(鎮、街道)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所141個,行政村(社區)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站5123個,擁有志愿服務隊伍3343個、志愿者65.4萬名。近年來,全市上下不斷掀起新時代文明實踐熱潮,文明之風撲面而來。
景縣建成包含1個總隊、17個大隊、1232個小隊、9個特色支隊的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網。該縣主動收集群眾的各種訴求和建議,在雙向互動中豐富志愿服務“菜單”,實現“點單”,推動志愿服務模式向多元化轉變。該縣還在全省率先開發了志愿服務“點單”微信公眾平臺,利用平臺將群眾需求和志愿服務精準對接,真正實現了從“上菜”到“點菜”的根本性轉變。
武強縣周窩鎮采取鎮、村一體打造,確立鎮黨委書記、村黨支部書記一起抓的模式,利用理論政策、扶貧幫困、文藝健身、道德評議、義務巡邏、巾幗等6支志愿服務隊伍,以身邊事講大道理,以親身經歷話鄉村振興,為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提供了強大內生動力。
深州市把鄉村文化大院作為重要抓手,采取政府幫建、文化能人自建、企業捐建等形式,大力創建鄉村文化大院,形成以鄉村文化大院為中心、以基層群眾為主體、遍布城鄉的小微文化圈,通過組織開展基層宣講、專題文藝匯演、創辦文化墻等,采取寓教于樂、接地氣的形式,讓黨的好聲音第一時間“飛入尋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