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山縣老干部逢春藝術團在基層開展文藝志愿服務演出。 河北日報通訊員 劉蒙蒙攝
“年輕時學習雷鋒任勞任怨的‘老黃牛’精神;退休后當志愿者,學習雷鋒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的‘螺絲釘精神’。”在滄州市鹽山縣,有這樣一群老干部,他們“退而不休”,組建老干部逢春藝術團,開展公益演出,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同時,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以實際行動爭當雷鋒精神的傳播者、弘揚者和踐行者。
自2012年藝術團成立以來,他們自編自演文藝節目近400個,下基層演出近500場,受益群眾達30余萬人。他們以文藝志愿服務浸潤民心,激勵和動員廣大干部群眾把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熱情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行動。日前,老干部逢春藝術團獲得“全省學雷鋒活動模范崗”榮譽稱號。
不計報酬演出十余載
201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的意見》不久,鹽山縣老干部逢春藝術團便應運而生。一群60到80歲的離退休老干部走上了志愿服務之路,面向基層,以文藝形式傳理論、送文化、促文明、助脫貧、頌黨恩。“對我們來說,學習雷鋒,就是發揮余熱、為民服務。”他們說。
“第一場演出是在火龍店村。”今年80歲的陳家英是老干部逢春藝術團的發起人。對建團之初的情況,她記憶猶新,“那場演出向村民宣傳黨的惠民政策,引導大家聽黨話、跟黨走。”
首場演出贏得村民贊揚,老人們的志愿服務熱情高漲。沒有演出服,他們就買布縫制;沒有樂器,把自家的拿來用。“公益組織沒有活動經費,大家絲毫不抱怨,克服各種困難把事辦好。”陳家英說。
回憶起這些年的志愿服務歷程,老人們直呼不易,“但越是困難越要向前,艱苦奮斗才能有所為有所獲,實現人生價值。”
為了保證節目演出效果,他們不辭辛苦,經常根據節目需要冬穿夏衣、夏穿冬衣。寒冬臘月,單薄的演出服里灌著刺骨寒風;三伏天,棉袍、皮靴里汗水流淌……
為了團體節目順利演出,有的團員演出時摔了跤,膝蓋腫得打不了彎,仍堅持上場;有的團員因病輸液,掛著吊瓶備場……
“有人問我們,這么辛苦,一個月能拿多少錢?我們說‘無償’。”老人們說,不收演出費,不接受宴請,學的就是雷鋒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
去年,退休干部張秀麗成為團長。“一個基層文藝團隊辦好一場志愿服務活動不難,難在一如既往地堅持。”張秀麗說,“現在團員增加到了94名,大家志愿服務的心氣足著哩。”
公益路上傳播黨的好聲音
“新賽道,再啟航,人民參與更自強……”,4月3日,星期一,在老干部逢春藝術團駐地,老人們開始了排練。
“這是根據黨的二十大精神編排的快板書。”張秀麗說,黨的二十大召開后,他們第一時間學習會議精神,結合鹽山實際,編排了10余個節目。
從黨的十八大到黨的二十大,老干部逢春藝術團一直堅持傳播黨的好聲音。“《關于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的意見》指出,要大力弘揚雷鋒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我們要落實到行動中。”張秀麗說。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老干部逢春藝術團在全縣12個鄉鎮接連搞了兩輪巡演。“白天下鄉演出,晚上回家睡覺,確實累,但通過演出助力基層深化黨史學習教育,想想一切都值了。”張秀麗說。
“老干部逢春藝術團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機關開展文藝宣講,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語言,讓黨的好聲音深入人心,成為活躍在鹽山大地上的一支義務宣講‘輕騎兵’。”鹽山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曾慶勇說。
志愿服務引領社會新風尚
藝術團為何取名“逢春”?老人們說有兩層含義:“一是要讓老年人退休生活再逢春,二是要讓鹽山文藝再逢春。核心內涵是,讓老年基層文藝工作者在新時代發揮新作用,在育人化人、引領社會新風尚上作出新貢獻。”
有一件事讓他們最難忘。2018年下鄉宣傳黨的扶貧政策時,他們用脫貧典型案例改編的文藝節目引起村民共鳴:“要不等不靠,用好扶貧政策,通過自己努力創業,走上致富道路。”
有一件事讓他們最欣慰。2015年他們開展“鹽山籍服刑人員幫教”活動,通過文藝節目反映家鄉變化和親情關懷,讓服刑人員深受感動。這些人表示:“一定痛改前非,爭取早日重歸社會,為家鄉和家庭作貢獻。”
有一件事讓他們最自豪。2021年全縣中小學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很多學生觀看他們的主題演出后,紛紛來信:“一定好好學習,給中國人爭氣,把國家建設得更加美好。”
……
“一次次‘有回聲’的演出,讓我們更加堅信文藝的力量。”張秀麗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雷鋒精神的內在靈魂,將其糅進文藝節目,以文藝小舞臺連接社會大天地,感化帶動身邊人,這就是基層文藝志愿服務的意義所在。
她為自己定下目標:“團結帶領大家繼續弘揚雷鋒精神,以志愿之光照亮基層,繼續寫好新時代的雷鋒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