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愛心小屋”,陳玉文和孩子一起吃餃子。
10月14日臨近中午,柔和的陽光灑進小院,四五個孩子排著隊,在黃綠相間的滑梯上一個個滑下,幾個小男孩正比賽拍球……
偏房里,陳玉文忙著拌餡、搟皮、燒水,“周末了,給孩子們做點好吃的,餃子一會兒就出鍋!”
這里是磁縣滏陽營村的“愛心小屋”。正在玩耍的11個孩子,來自周邊的村鎮,他們中有的父母已故,有的父母是病人,平時都是跟著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生活。58歲的滏陽營小學老師陳玉文,是這11個孩子共同的“媽媽”,“我現在有23個孩子呢,今天沒來全。”
開飯了!
小家伙們圍坐在陳玉文身邊,她把熱騰騰的餃子夾給孩子們,“琳琳,嘗嘗好吃不”“小勝,別燙著”“佳琪,慢點吃,喝點湯”……
從2009年幫扶第一個孩子算起,14年來陳玉文已經是一百多個孩子的“媽媽”了。
2009年,磁縣創新開展“愛心代理媽媽”志愿服務活動,兩千多名“愛心代理媽媽”與留守孤困兒童結對,當時還在磁縣講武城學區工作的陳玉文,結識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玲玲。
玲玲是一名孤兒。“第一次見她時才10歲,就站在角落,不說話,一直搓著小手。”陳玉文啥也沒說,把孩子緊緊摟在懷里。
之后,每到周末,陳玉文就把玲玲接到自己家,給孩子洗澡、剪指甲、做好吃的飯菜,晚上娘兒倆躺在一起說悄悄話。
2012年夏季的一天,陳玉文收到一份珍貴的禮物——一枚塑料戒指。那是玲玲從姥爺那軟磨硬泡要來一毛錢,特意買給她的,“媽媽,你喜歡嗎?”
“喜歡,特別喜歡!”陳玉文摸著手上的戒指,眼淚止不住。
從玲玲開始,陳玉文的愛心事業一發不可收,她說:“只要看到沒有父母疼愛的孩子,我心里就難受,晚上睡覺時總會想起他們怯生生的眼神。”
孩子越來越多,為了讓他們有個活動場所,2011年,在當地有關部門支持下,陳玉文把自家5間堂屋進行改造、裝修,創辦了邯鄲市第一個“愛心小屋”。
琳琳和弟弟歡歡第一次來到“愛心小屋”,就喜歡上了這里。
隨處可見的向日葵貼畫,墻上掛著“陳媽媽”和孩子們的照片,書櫥里滿滿當當的書,沙發真軟乎,第一次見到了冰箱、空調……
“頭一回見到姐弟倆,弟弟才三四歲。鄰居們說,孩子爸爸患有精神病,經常對孩子動手,媽媽精神也不正常,倆孩子可憐得很。”2019年,陳玉文來到磁縣小寨村的孩子家,眼前的景象把她驚呆了。
好幾個窗戶沒玻璃,墻皮一片片爆開,屋里連個像樣的桌子、凳子都沒有。她把瘦弱的弟弟一把抱起來,“孩子不認生,靠在我肩膀上,我的心都碎了。”
從那以后,琳琳和歡歡有了“陳媽媽”。
奶奶一個人照顧姐弟倆負擔重,隔三岔五,陳玉文和愛心人士就提著米面油送到家里。換季了,給姐弟倆買衣服,周末把他們接回“愛心小屋”,給他們做平時吃不到的牛肉餡餃子、炸菜角、煎包,送回去時口袋里塞進幾百元錢……
如今,姐弟倆的父母都已住進醫院治療,琳琳也上了初中。
“有一次我在學校突然肚子疼,陳媽媽知道后,找了一輛車拉我到邯鄲市的醫院做檢查,花了好多錢,我看到她跑前跑后,就知道她是真的關心我們。”琳琳說。
“這個孩子的爸爸在服刑,媽媽再婚了;這個男孩不愛說話,喜歡看書;這個孩子已經上高中了,學習成績不賴……”坐在小院里,陳玉文翻著手機里的600多張照片,每一個孩子的名字、性格、愛好,她都清清楚楚。
14年,一心撲在一百多個孩子身上,對于自己的家庭,她不是沒有愧疚。
家里的櫻桃園扔給老伴兒一個人打理,她每月的工資除了給幫扶的孩子買這添那,剩不下多少。
她也不是沒有委屈。
“吃飽了撐的,放著好日子不過,管別人家的閑事!”總有人說風涼話。
去新的孩子家,很多老人不相信平白無故有這樣的好心人,她總要反復保證,“不是要搶孩子,也不圖啥……”
陳玉文說,讓她堅持下來的理由,是孩子們的笑臉、轉變和前途。
如今,第一批叫她“媽媽”的幾個孩子已經大學畢業,成家立業,但她從不主動聯系。
“我這個媽媽,就是他們人生中的過客。孩子長大了,小時候的傷疤慢慢結痂了,如果我主動找他們,或許他們又會想起難過的事情。他們現在能和普通的孩子一樣過日子,是我最大的心愿。”這是陳玉文的堅持。
“陳老師的故事,感染和激勵著越來越多的人無私奉獻,為風雨中的孩子撐起一把大傘。”邯鄲市婦聯主席張愛軍說。
據了解,今年以來,省婦聯積極推進服務民生領域改革,在全省范圍內廣泛開展“愛心代理爸媽”巾幗志愿關愛服務,12500余名“愛心代理爸媽”組建“愛心家庭”12300余個,實現對社會散居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動態結對幫扶全覆蓋。邯鄲市婦聯成立了180多家“愛心聯盟”,為困境兒童提供多方位服務。
如今,越來越多愛心人士來到陳玉文身邊。
心理老師于菲每周末都到“愛心小屋”,和孩子們說說心里話。
女企業家王巧梅給“愛心小屋”送書、送文具、送衣服,動員100多名員工成為“愛心代理爸媽”。
在“愛心小屋”,記者碰到了忙前忙后的志愿者李彩虹和吳世剛,一問才知道,他們都是陳玉文的學生,“眼瞅著陳老師慢慢頭發白了,我們很心疼,等陳老師‘跑’不動了,我們接過這一棒。”
3歲的孩子小新,父親去世,母親改嫁。前不久,陳玉文和志愿者師園一起和小新結對,成為他的“愛心代理媽媽”。今年國慶節假期,她們帶小新去溢泉湖景區游玩,孩子第一次去了游樂場。
“看,小新樂壞了。”陳玉文打開手機中的一段視頻——游樂場里,小新和師園的孩子一起坐在旋轉木馬上,兩個小男孩有說有笑。
(文中兒童姓名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