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幫助走失人員回家
身患重病的
滄州肅寧縣劉家疃村村民張元杏
四處奔走
他因病去世后
女兒張倩帶著思念和愛
“繼承”了父親的志愿者編號
——“175”
核實信息、要照片
詢問走失人員的相關特征
……
記者聯系到張倩的時候
她正整理
今年第23例走失人員的信息
張倩整理走失人員信息
30歲的張倩
是肅寧窩北鎮劉家疃村村民
也是肅寧縣愛心公益協會
“金手指”尋人微信群的
第二任管理員
這個公益尋人微信群的第一任管理員
就是張倩的父親張元杏
5年來
他們和公益尋人群的其他志愿者
已經幫100多位走失人員回家
編號“175”
隨時出發,尋找走失者
張元杏和張倩父女倆
跟志愿者的緣分
始于2008年
那時候
張倩的生活并不太好:
母親出走未歸
父親張元杏股骨頭壞死
這一切讓她早早就感受到
生活的不容易
自2008年起
肅寧縣愛心公益協會的志愿者
每隔一段時間
就會上門看望張元杏及家人
并給他們送去生活必需品
志愿者不求回報的關懷
溫暖著張元杏及其家人的心
在2013年那年
張元杏正式加入愛心協會
成為一名志愿者
編號為“175”
看望孤寡老人
幫助特殊家庭的孩子
……
張元杏騎著家里的三輪車
奔波在公益路上
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
2017年
張元杏身體里長了惡性腫瘤
從那以后
不能再外出打工的張元杏
有了更多時間和精力
來參加公益活動
有一次
張元杏跟協會會長聊天時
聊到幫走失人員回家的話題
于是
幫走失人員回家的
“金手指”公益尋人微信群
在2018年成立
張元杏成為公益尋人微信群的
第一任管理員
張元杏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
他想跟時間賽跑
想在有限的時間里
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尋人微信群從組建到維護
再到開展尋人工作
有很多看不到的瑣碎工作需要做
張元杏幾乎是24小時在線
不管什么時候
只要接到求助信息
張元杏總是第一時間核實情況
在微信群發布、轉發信息
哪怕正吃著飯
只要接到電話
他放下碗筷立馬出去尋人
看著父親身體都這樣了
還依然像個陀螺忙個不停
張倩既生氣又心疼
后來
看到父親幫走失人員
順利回家后露出的笑臉
張倩慢慢也被感染
“175”重新啟動
帶著對父親的思念,她出發了
2018年11月
張元杏因病去世
很多人從各地趕來送他最后一程
很多人告訴張倩
她父親是好樣的,是個好人
料理完父親的后事后
張倩接過了父親的接力棒
成了公益尋人微信群的
第二任管理員
就這樣
志愿者編號“175”重新啟動
張倩帶著對父親的思念
出發了
很多人可能會認為
核實、整理走失人員的信息
不就是打幾個電話、發條信息
多簡單
張倩接過父親工作的時候
才更加體會到這份工作
背后的付出和繁瑣
張倩(左一)和同伴參加公益活動
今年2月,肅寧縣梁村鎮
一名男子在雨天一早出門撿廢品
直到晚上9點多都沒回家
家人很擔心
張倩得知此事后
立刻給這名男子的妻子
打電話核實信息
并讓對方將走失人員的
照片、年齡、走失時間等信息
發給自己
忙活了近1小時
張倩才收集來所需要的各種信息
連夜將尋人信息發出去
第二天
有人提供線索
在河間的一條公路邊上
看到一名男子很像那名走失人員
張倩和協會的成員駕車趕去現場
最終在公路邊上看到了那名男子
原來,那名男子認為
別人不會在雨天出來撿廢品
他能多撿一些
他一邊撿一邊走
走到河間后
三輪車和手機都沒電了
不記得家人手機號碼的他
晚上找了一個
能給三輪車充電的地方過夜
誰知第二天走著走著
三輪車又沒電了
隨后
男子的弟弟趕到河間
將男子和三輪車拉回家
張倩和同伴駕車跟在后面
直到把這名男子送回家中
“人已找到”
他們已經幫100多名走失者
在走失的人員中
有因患病記不清回家路的老人
也有跟家人慪氣的孩子
在張倩記憶中
有一次特別的尋人經歷
是當地一個上小學的小男孩
跟家人生氣后不見了
家長還以為他上學去了
老師給家長打來電話說
孩子沒去學校
家長一下子慌了
聯系了志愿者幫忙尋人
張倩和同伴也想辦法尋人
眼看著到了下午
還是沒有小男孩的任何消息
就在大家焦急的時候
張倩接到了家長打來的電話
小男孩找到了
原來,小男孩根本沒有外出
而是躲在了自家的衣柜里
對于張倩來說
那句“人已找到”
是忙碌和焦急之后最好的安慰
“只要聽到這4個字,
壓在心頭的石頭一下子就落了地,
我整個人有說不出的輕松?!?/p>
張倩說
張倩(右一)參加慰問活動
近年來
在張倩和同伴的努力下
肅寧縣的大部分村莊
有了“金手指”的聯絡員
除了協會的志愿者
還有熱心人
和得到過志愿者幫助的走失者家人
加入到“金手指”公益尋人群
迄今為止
他們已經幫100多名走失者
順利回家
“是愛心協會的志愿者
給了我一束光,
我想讓那束光照得更遠些。
我和同伴會一直堅守‘金手指’,
盡最大能力
幫助那些走失人員回家?!?/p>
張倩說
她會帶著父親的心愿
在公益路上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