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ymwks"><tbody id="ymwks"></tbody></button>
<rt id="ymwks"></rt>
  • <cite id="ymwks"><pre id="ymwks"></pre></cite>
    <li id="ymwks"></li>
  • <cite id="ymwks"></cite>
    首頁 志愿項目 志愿新聞 重點項目發布 文明實踐 志愿風采 志愿經驗 志愿課堂 專題聚焦 河北省志愿服務基金會

    祝賀!河北6人榮登2023年第四季度“中國好人榜”

    2024-01-31 18:40:48 來源:中國文明網

    1月31日,2023年第四季度“中國好人榜”發布儀式暨全國道德模范與身邊好人現場交流活動在重慶市大足區舉辦。河北省共有6人上榜。

    他們分別是:

    作家王英,4年行程6萬余公里尋訪30多位老英雄 讓烈士精神世代傳揚;

    烈士陵園管理員任志星,一門三代接力守護烈士陵墓70余載 詮釋堅守初心;

    非遺傳人董新瑞,帶動300余名農村婦女再就業 用紅絲線編制山鄉群眾幸福;

    社區書記薛福利,傳承雷鋒精神 堅持志愿服務暖人心;

    中學校長連軍強,扎根基層20余載把教育做出“幸福味道”;

    七旬好嫂子王貴書,照顧殘疾小叔子50余載;

    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他們吧。

    王英:作家4年行程6萬余公里尋訪30多位老英雄 讓烈士精神世代傳揚

    王英,女,1970年8月生,河北省滄州市散文協會副會長。王英從小崇拜英雄,為了講述家鄉回民支隊的英勇故事,她踏上了一個人的“長征”之路,行程6萬多公里,跑了大半個中國。她罹患乳腺癌,卻樂觀面對,不畏艱辛,只為完成英雄的史詩。王英曾榮獲“河北好人”等榮譽。

    要為英雄們寫一本書

    2018年8月,王英參加魯迅文學院河北作家班的學習時參與了一個創作計劃——由8位作家分別去寫8位英雄。因她家是河北省獻縣的,所以順理成章,得到了采寫馬本齋英雄事跡的任務。

    “歌頌家鄉英雄,是你的責任和義務。”這句話不僅讓王英承擔下了這個任務,更讓她選擇了一項沒人要求她去做、但她覺得自己不能不做的事情——尋訪散布在全國各地的回民支隊的老戰士,尋訪那段歷史的知情人。

    尋訪英雄 時不我待

    王英想盡一切辦法,不僅自己發布征集信息,更發動親朋好友幫助擴散。當年快過年的時候,終于從河北省衡水市的一位朋友那里獲知了第一條線索:有一位冀中回民支隊的老英雄,如今在蘭州軍區干休所生活。

    剛過完年,王英迫不及待地趕到了蘭州。那是一位96歲的老英雄,除了耳聾,身體仍很硬朗。王英說,當時自己實在是太激動了,面對老人,她鄭重地雙膝跪地給老人磕頭拜年,并獻上后輩對英雄的敬意。

    老人姓李,他告訴王英,馬本齋的那匹馬名叫“海里青”,馬司令上馬根本不用蹬馬鐙,一跳就上去了。馬司令與戰士們打成一片,喜歡跟戰士們開玩笑……一個個生動又鮮活的畫面撲面而來。對于王英來說,這些畫面,這些細節,是無比珍貴的創作素材,因為她覺得沒有比“真實”更有力量的了。

    英雄不死 后輩銘記

    后來,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王英做的事情,她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幫助。通過熱心人的介紹,她在北京找到了曾任冀中回民支隊政委的一位老領導的女兒,她稱其為“三姑”。在“三姑”家,她找到了大量與冀中回民支隊有關的書籍、文稿和照片。一位位回民支隊的老英雄和他們的后人,不斷給她提供新線索,讓她無法停下腳步。

    一次次出發,一次次尋訪,越來越多鮮活的歷史畫面,越來越多帶著硝煙味道的英雄壯舉,越來越多在歲月的長河里漸漸消失了的聲音,都匯聚到王英這里。英雄不死,并非他們有不壞金身,他們同我們本是一樣,但在危難關頭,他們挺身而出,用青春、熱血,甚至年輕的生命,筑起了一座不死的豐碑。在這豐碑上,每一個站出來奮勇殺敵的前輩,都是值得后人永世銘記的英雄。

    在爭分奪秒搶救性挖掘史料過程中,她還做了很多公益,先后為回民支隊五位烈士尋親成功。2023年10月,又為已經犧牲了82年的回民支隊六中隊指導員謝振亞申烈成功!

    現在,王英已經熬過了七次化療和十七次靶向治療,她表現得特別樂觀。她說,現在她最掛念的,還是她的“長征”。目前已經尋訪到了30多位老英雄的事跡,她又新掌握了好幾位老英雄的信息,他們分別在天津、海南、新疆等地。王英常說,“得趕緊治好病,我還有那么多活兒沒干完呢!”

    任志星:一門三代接力守護烈士陵墓70余載 詮釋堅守初心

    任志星,男,1967年11月生,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任角烈士陵園管理員。因為對革命烈士的一句承諾,從爺爺任高山到任志星,任家三代真情接力,73年踐行承諾用心守護烈士陵園,以園為家,陪伴英魂,成為武邑縣軍民魚水情深的一段佳話。

    73年前許下承諾 “俺來守墓”

    1942年5月21日,日寇糾結數萬兵力,對冀南抗日根據地實行瘋狂的合圍大掃蕩,在這次反“掃蕩”斗爭中,八路軍濟南五分區基干團的300名戰士,在任角村外與敵人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戰斗。由于寡不敵眾,數百英烈為國捐軀。幾天后,當地的群眾將烈士們的遺體就地掩埋,并筑起了一條一公里長的土崗。為紀念這300位英烈,武邑縣委縣政府在當時英烈們犧牲的地方——圈頭鄉任角村,修建了烈士亭。1950年烈士亭迎來了它的第一位義務守園人,任志星的爺爺:任高山。

    據村民回憶,當時建烈士亭的隊伍里就有任高山,“烈士亭就在俺們村,俺又是一名退伍兵,革命先輩們為保家衛國獻出了生命,俺來陪著他們、守護他們!”任高山這么說,也是這樣做的,在當時生活條件異常艱苦的情況下,面對家人和村民的不理解,任高山毫不動搖,他親手栽下松柏一同守護忠魂。

    1971年,任高山被查出胃癌晚期,他忍著病痛讓任志星的父親任二元,背著他最后一次看了烈士墓。“二元,我可能日子不長了,這里埋的是我們的恩人,你要替我守下去,讓子孫后代都不要忘恩、不能忘本……”在任高山老人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把守陵這個任務交給了他的兒子任二元。

    不負父親囑托 “站好守陵崗”

    任二元小的時候,父親任高山就常帶著他為烈士掃墓,給他講抗戰時期的故事。父親在說起革命先烈所受的苦難時常會落淚,也總會提醒他要感恩。每次來到陵園,即使是墓園地上的一片落葉,烈士亭旁的一根雜草,都會被任高山清理的干干凈凈。

    清掃落葉枯枝、清除雜草、擦拭墓碑……1971年的時候,政府將任角烈士崗,擴建為任角烈士陵園,并修建了烈士紀念堂,任二元正式接過了父親手中的掃帚,成為烈士亭的第二代義務守墓人。他手持掃帚、肩挎簍筐,日復一日地守護著這里,有時候忙到下午一兩點,就把早上帶去的干糧就著水杯里的水,吃一頓簡單的午餐,這一守就是30年。

    多年來,任何困難都無法阻止任二元守護這片墓地,他說,他的這份堅持,是對父親的承諾,但又不僅僅如此。幾十年來,任二元見證了烈士陵園一個個感人的場面:先烈后人來此祭拜,有的后代來的時候帶的是家鄉的一瓶水,走的時候捧走了墳上的一抔土;烈士陵園講解員為前來祭奠先烈的群眾、學生講解時的潸然淚下;清明時節志愿者來為革命先烈獻花、擦拭墓碑……在陵園里發生的一個個故事,讓他更加明白父親守護烈士陵園的初衷。

    “在陵園的時間久了,早已把烈士們當作自己的親人,我們就是他們的后人。”2017年,任二元患肺癌去世,堅持守陵到生命最后一刻,完成了對父親、對革命先烈的承諾。

    理解守陵意義 “做好接班人”

    任志星作為家中的長子,在外務工的他在父親任二元離世后,毅然回到家里,接過了父親手中的掃帚,成為陵園第三代守墓人。剛開始的時候,很多同齡外出務工掙錢的人,收入很不錯,每年春節回家過年時都有人勸任志星一同外出務工,但他卻一次次婉言謝絕了。“在我心里,守護先烈英魂不僅是對爺爺、父親的承諾,也是對先烈的緬懷,更是對革命精神的傳承。”任志星從未懈怠,患有股骨頭壞死的他每天都堅持去陵園清掃、擦拭墓碑。家人覺得任志星的身體情況已不再適合守墓,但他依然堅持兌現對父親的承諾。“只要走得動,我就去。”

    現在的任志星不僅是陵園守墓人,也成為了紅色革命故事的宣講員,為前來祭奠烈士英魂的廣大群眾講解英烈的革命事跡。任志星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夠號召更多的人加入宣傳員行列,把革命烈士的事跡播撒在武邑大地上,讓子孫將紅色基因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在任志星心里還有個小小的愿望:希望以后兒子能接他的班,繼續守護這些忠魂!

    董新瑞:非遺傳人帶動300余名農村婦女再就業 用紅絲線編織山鄉群眾幸福

    董新瑞,女,1989年11月生,河北省易縣“滿族結繩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河北省第十三屆青聯委員。董新瑞多年來傳承非遺文化、助力脫貧攻堅。公益課堂,進村入戶手把手培訓結繩技藝;將結繩技藝帶入校園,讓青少年了解非遺文化;積極挖掘家鄉傳統文化元素,并融入到產品創作中。董新瑞曾榮獲“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河北省冀青之星”“河北省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河北省鄉村最美工匠”等榮譽。

    傳承結繩技藝 實現脫貧致富

    “滿族結繩技藝”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至今約有300年了,董新瑞是第五代傳承人。2008年,董新瑞開始從事結繩事業,2017年初,28歲的董新瑞決定返鄉創業。回鄉后,她開展公益課堂,進村入戶手把手培訓結繩技藝,解決梁格莊、西陵當地農村群眾150余人就業,人均月收入達到2500-3500元。為帶動更多農村群眾依靠雙手實現脫貧致富,董新瑞先后在易縣全山莊、太平峪、小龍華等20個行政村建立起手工繩結編織基地,與貧困戶簽訂加工回收協議,全方位保障他們的收益。

    與此同時,公司還通過開展入戶公益培訓,帶動900余名貧困戶、農村婦女成為編織能手,讓他們有了穩定收入。熟練的農村婦女每天可編百余條,月收入最高達到4000多元。為幫助殘疾人掌握一技之長,幸福就業,董新瑞還開展了兩次殘疾人公益培訓,幫助16名殘疾婦女解決生計難題。不光幫助家鄉婦女致富,董新瑞還走出家門,赴張家口朱家莊村、小莊村,開展“小紅繩助力鄉村振興之路”非遺傳承繩飾手工培訓,輻射帶動當地300余名婦女實現增收。

    展現結繩魅力 弘揚非遺價值

    作為“滿族結繩技藝”的傳承人,董新瑞深知自己傳承非遺的社會責任。為了讓青少年了解非遺文化,董新瑞將結繩技藝帶入校園,在易縣第一小學開展“非遺入校園,編織五彩夢”活動,110名少先隊員參與其中,學習編制技藝,感受非遺魅力,讓青少年更深切的了解家鄉的非遺技藝,堅定文化自信。

    董新瑞還在易縣職教中心開展“非遺入校園”活動,50名職教學生參與其中,了解非遺傳承文化,學習編織技藝,體驗編織繩結的樂趣。開展“以結記事,以繩寄情”研學體驗活動,帶領孩子們參觀編織工坊,走進手工藝人創作空間,了解從繩紋定形、選線配色、工具使用、技法變換到繩飾成形的工藝流程。

    2021年10月公益入駐易水老年活動中心,免費提供教學材料,豐富老年人業余生活。2022年僅用4個月的時間,在保定易縣安格莊鎮、梁格莊鎮、塘湖鎮等50余個村開展“鄉村振興,非遺同行”活動,開展結繩編織技藝培訓,共計800余人參與其中,通過技藝培訓,讓更多的人了解結繩、掌握結繩,并將這項技藝轉化為經濟效益。董新瑞安排易縣職教學生來公司實習,培訓30余名同學參加學習,人均增收1000余元。

    深耕文創作品 助力鄉村振興

    董新瑞積極研究挖掘家鄉傳統文化元素,把清西陵地區滿族服飾、燕下都古風古韻等元素融入到產品創作中,先后注冊了“誠瑞軒”“魏銀匠”“小瑞繩飾手作”等品牌和多項產品專利。她挖掘家鄉文化設計的多件作品在各類大賽中驚艷亮相,“誠瑞軒·瑞通九乘迦葉金剛結”榮獲“2020中國特色旅游商品大賽”入圍獎,“易州燕下都-透雕龍鳳輔首紋”榮獲保定市第一屆文創旅游商品創意設計大賽“優秀作品獎”,2021年為慶祝建黨100周年設計的繩藝作品“百年芳華”榮獲保定市第二屆文創旅游商品創意設計大賽“優秀作品獎”,“綻放”編織掛畫榮獲保定市第二屆文創旅游商品創意設計大賽“最佳創意設計獎”,為慶祝建黨100周年設計的繩藝作品《團結共慶》《百年芳華》被易縣博物館收藏。

    薛福利:社區書記傳承雷鋒精神 堅持志愿服務暖人心

    薛福利,男,1951年12月生,中共黨員,河北省秦皇島市北戴河區西山街道英才社區第一網格黨支部書記。薛福利不忘初心,奉獻社區,開辦“家庭黨校”,組建“福星”志愿服務隊,把“學習雷鋒精神”作為畢生踐行的諾言,為社區黨員講黨課、為青少年講紅色革命教育課共160余場,帶領志愿隊為老年人義務理發5000余人次。薛福利曾獲得“河北省千名優秀退役軍人”等榮譽。 

    初心熾熱 義務宣講黨課百余場 

    “宣講黨的歷史、傳遞黨的聲音是我這個老黨員、老兵的責任。我只要還有能力,就要一直把這件事做好。”薛福利退休后,自發擔任起黨史義務宣講員,到社區、部隊、學校進行黨史主題宣講百余場。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后,薛福利又主動擔任起黨的二十大精神義務宣講員。為了更好地把黨的聲音傳播出去,把黨課講得更加生動鮮活,年逾古稀的薛福利每天通過看電視、查資料、讀原著原文等方法潛心學習百年黨史,搜集紅色歷史故事,反復打磨整理成文,加入到黨課課件中。一堂堂深入人心的黨課,一場場感人肺腑的報告,背后是薛福利不辭辛勞的付出。 

    為解決社區黨員集中開會難、活動開展難、學習培訓難等問題,薛福利將自家客廳變為“課堂”、餐桌為“課桌”,開設了英才社區第一家“家庭黨校”,用最接地氣的方式組織學習研討活動。此外,他還將“家庭黨校”變身“居民議事廳”,組織黨員、居民代表在家中就物業引進、小區管理、環境整治等問題開展議事,解決社區管理難題。薛福利的“家庭黨校”成了社區黨員釋疑解惑的微課堂、排憂解難的睦鄰點、議事協商的小平臺、錘煉黨性的小熔爐。 

    真情奉獻 將“雷鋒精神”融入信念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薛福利以幫助引導廣大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為己任,與北戴河區實驗小學、北戴河一中攜手開展互助共建“護苗”行動。依托“小海鷗課堂”“家庭黨校”“五老陣地”等為上千名孩子開設紅色革命教育課,帶領孩子們回顧中國共產黨艱苦奮斗的光輝歷史,讓孩子們從黨史中汲取知識、獲取能量。 

    在部隊服役期間,薛福利自學了理發技術,為戰友們義務理發近萬次。退役后,他主動在當地報紙、微信群、朋友圈多方發布信息,承諾“為老弱病殘上門義務理發”。為了能夠幫助更多的人,他帶動身邊會理發技術的居民加入進來,成立了“福星義務理發小組”,堅持每月為孤寡老人、殘疾軍人等上門理發、談心,風雨無阻,從不間斷,8年來義務理發達5000余人次。 

    2023年夏天,北戴河區在石塘路街區開辟了“紅色集市”,每天組織紅色故事宣講、紅色文藝匯演等活動。薛福利在“紅色集市”申請設置了“福星義務理發”攤位,每天晚上為游客、群眾義務理發3小時以上,經常忙得汗流浹背。薛福利說:“雖然很累,但內心還是非常快樂!”游客問起他的名字,他說,我的名字叫“學雷鋒”。游客聽后都豎起了大拇指。

    連軍強:中學校長扎根基層20余載 把教育做出“幸福味道”

    連軍強,男,1979年4月生,中共黨員,河北省邯鄲市武安市第十中學黨總支書記。連軍強扎根基層教育24年,致力于教育教學改革和育人文化建設。他踐行“辦幸福的教育,培養幸福的人”的教育理念,在孩子們成長路上不唯分數,更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與人格發展,一批又一批學生在他的培養下收獲成長與幸福。他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培根鑄魂,啟智潤心”之路。連軍強曾榮獲“河北好人”“河北省骨干校長”“河北省師德標兵”“河北省優秀鄉村教育工作者”等榮譽。

    太行山下給學生一個家

    2012年,農民家庭出身的連軍強主動要求從條件優越的市區調到位于太行山革命老區的武安七中。八年里,他愣是把一所薄弱校打造成為山區教育的“幸福高地”。武安七中的孩子,大部分是困難兒童。連軍強認為,他們每個人的成長,正如夜空的點點螢火也能匯聚成星河一樣,一個都不能少。

    每年寒暑假,連軍強都要去家訪,跋山涉水,走遍兩個鄉鎮68個村莊,走進1000多名學生家中,最遠到達距學校30多公里的牛心山村。在學校,孩子們生活費不夠了,他就給孩子們出生活費;孩子們學習用品用完了,他就買上學習用品發給孩子們。在他的努力下,生活困難的孩子得到公益組織的贊助,學校架設了自來水管道,鋪設了足球場,通了校車……七中也成為了從原來留不住學生到城區學生返流回七中的幸福校園。在七中校園里,孩子們的笑聲更多更響亮了。

    校園里的超級星探

    2019年10月,根據工作安排,連軍強調任武安十中擔任校長,一如既往地踐行著“幸福教育”的育人理念。連軍強創建高中教育三年一體化的幸福育人體系,將軍訓、歌詠會、紅色研學等高中三年的德育活動全部課程化,在活動課程中使學生迅速成長。連軍強還通過設立“校園之星”“校長特別獎”,提供多元化的評價機制,充分發掘每一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鼓勵他們勇于嘗試,肯定學生的成長和進步,讓孩子們在積極體驗中快速成長。連軍強對德育表現突出的學生如數家珍:“2019年以來,我校涌現了諸如‘雨中救人杜奕萱’‘拾金不昧王欣冉’‘邯鄲市新時代好少年王子軒’等一批品德高尚的優秀學子。”

    這個“強哥”很特別

    作為學校的“領頭羊”,連軍強堅持每天早上五點半到校,計劃安排一天的工作。孩子們走進校園時,總能看到連軍強站在教學樓前迎接他們的到來。在學校一年一度的80華里紅色遠足活動中,他帶領孩子們徒步行進,雖然腳上磨了血泡,但仍堅持和孩子們走完全程,用腳步丈量出一條屬于他們的幸福之路。

    早晨,他到操場去陪伴孩子們跑操;白天,他也經常會坐到最后一排,和孩子們一同聽講;晚上,他會到宿舍聽孩子們講述一天發生的開心和不開心的事情。疫情防控期間,他主動走進隔離觀察區,陪著孩子們一起看世界杯;連續四年,高考前一個月,每天早上對孩子們進行勵志晨訓。在孩子們心里,從來沒有將連軍強當成校領導,而是他們一個親切的、知心的朋友。久而久之,孩子們親切地稱呼他“強哥”。

    24年來,連軍強將智慧和精力投入到了“幸福教育”的實踐中,他堅信培養孩子們的“幸福”能力比提高孩子的考試成績更為重要。因為除了考試以外,孩子在自己的人生中還會遇到很多坎坷和困難。成功,不一定幸福;而幸福本身,就是成功。

    王貴書:七旬好嫂子照顧殘疾小叔子50余載

    王貴書,女,1948年4月生,河北省石家莊市贊皇縣邢郭鎮東王俄村村民。自1969年與丈夫成家以來,無怨無悔照顧殘疾小叔子劉順山近60年,用柔弱的肩膀扛起家庭重擔,在鄉里鄉外傳為佳話。

    悉心照料殘疾小叔 近60載從未放棄

    1969年,21歲的王貴書與丈夫喜結連理,當時公婆已經年近60,兩位老人帶著患有先天大骨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小兒子要單過,不想給王貴書夫婦添累贅。可是善良的王貴書卻說:“只要一家人高高興興在一起,就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于是,當時還很年輕的王貴書便挑起了照顧年邁的公婆和殘疾小叔子的重擔,不但要洗衣、做飯、熬藥,還要幫著丈夫耕田種地,雖忙碌辛苦卻從無怨言。

    夏天熱,王貴書定時給小叔子拆洗被褥,不能自理的小叔子從未因潮濕而生過褥瘡。冬天冷,王貴書每天都是先把公婆和小叔屋里的采暖爐燒得熱熱的,以防他們受涼感冒;在她的悉心照料下,身患殘疾的小叔子生活得很是舒心,經常逢人就夸:“俺這個嫂子,比親姐姐還要親!”

    2014年,王貴書的公婆和丈夫相繼離世,她依舊不離不棄地悉心照顧殘疾的小叔。本來就行動不便的小叔在71歲時,又患上了腦血栓,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王貴書無論冬夏,每天早早起床,幫助小叔洗漱、整理衣服,服侍小叔吃飯。2021年冬天,下雪后的一天,為了帶小叔去衛生室看病輸液,已是73歲高齡的王貴書把褥子鋪進小推車,一步一滑推著小叔子挪行,短短的一段路程走了近半個小時,她的舉動讓衛生室的大夫都深受感動。

    精神鼓勵樂享晚年 幸福生活其樂融融

    王貴書的小叔子經常覺得自己拖累了這個家,深感自責,王貴書卻經常開導勸慰他。為了鼓勵小叔子,她還搜集了許多身殘志堅、樂觀生活的故事講給他聽,知道小叔喜歡聽戲,王貴書買來手機、唱戲機,讓孩子們教小叔子上網、聽戲,王貴書還買來一些戲服道具,時不時地聯系村里喜歡唱戲的人來家里唱唱戲、搞搞娛樂活動,幫助小叔重拾生活信心,讓小叔子在晚年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小叔子經常含著淚跟別人說:“嫂子不但讓我多活了20年,更讓我知道了什么是生活的甜!”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在王貴書的耳濡目染下,她的子女都很孝順懂事,孫子劉佳碩更是在18歲時見義勇為,救下兩名落水兒童,受到村民交口稱贊。王貴書常說,后輩們善良賢孝是她最欣慰的事。

    數不盡的日日夜夜,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照料,作為一名普通婦女,王貴書從來沒有刻意說過什么為人處世的大道理,只是默默地用自己良好的家風、善良的品格和堅強的意志,溫暖著家人,用平凡的舉動感染、熏陶著后輩,譜寫出一曲孝老愛親的動人頌歌。

    責任編輯:張培
    網站首頁 我要評論 分享文章 回到頂部
    久久亚洲成a人片,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色费女人18女人毛片免费视频,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v国产精品
    <button id="ymwks"><tbody id="ymwks"></tbody></button>
    <rt id="ymwks"></rt>
  • <cite id="ymwks"><pre id="ymwks"></pre></cite>
    <li id="ymwks"></li>
  • <cite id="ymwks"></cite>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日夜夜狠狠操| 2021国产麻豆剧果冻传媒影视| h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 欧美性大战久久久久久久| 性高朝久久久久久久3小时| 国产xx肥老妇视频| 中文字幕校园春色|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你懂的| 男人j桶进女人p无遮挡免费| 女女互揉吃奶揉到高潮视频| 国产国产午夜精华免费| 久久精品国1国二国三在| 55夜色66夜色国产精品视频| 第一次处破女18分钟高清| 日本一卡2卡3卡4卡三卡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鬼色|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一本大道香焦在线视频| 超清首页国产亚洲丝袜| 日出水了特别黄的视频| 可以**的网址| 久久久久久夜精品精品免费啦| 九九影视理伦片| 欧美国产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软件| 亚洲国产精品人久久| 天天影视色香欲性综合网网站|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扒开腿做爽爽爽的视频| 亚洲色婷婷综合久久| 5g影院天天爽天天| 最新69堂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秒拍| 亚洲国产第一区| 91久久打屁股调教网站| 樱花草www日本在线观看| 国产卡一卡二卡乱码三卡| 中文字幕在线看日本大片| 琪琪see色原网一区二区| 国产美女爽到喷出水来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