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在邢臺市信都區社會組織孵化基地,返鄉大學生志愿者開展寒假公益托管服務,緩解雙職工家庭、新業態從業人員等假期帶娃難題。 共青團邢臺市委供圖
社區工作、政務實踐、鄉村振興、服務春運……今年寒假,團省委向河北籍在校大學生發出參加“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的號召,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各項社會實踐活動,為家鄉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截至目前,我省共有19360名大學生響應號召,化身基層治理排頭兵、美麗家鄉推介官、鄉村振興先鋒員、春運出行護航者,以青春之我、奮斗之姿,展現著服務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
融入社區工作
在服務奉獻中收獲成長
“您好,我們來看看您。”2月2日,農歷小年,臨近中午,河北地質大學大三學生杜宜蔚跟著石家莊市談安社區黨支部書記任達,一起來到社區生活困難黨員老劉家里送年貨。
“當天天氣很冷,我們拎著油、拿著面,敲開劉叔叔的家門,看到他開心的笑容時,心里暖暖的。”杜宜蔚告訴記者。
寒假期間,杜宜蔚響應團省委“返家鄉”的號召,報名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來到石家莊市長安區談安社區居委會。在熟悉了工作流程后,她積極參與到社區工作中。
“前一段時間,大家都忙著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的數據采集工作。快過年了,社區的任書記又帶著我們慰問社區的困難居民。”杜宜蔚說,“每名社區工作者手頭都有一大堆工作,還有一些家長里短和矛盾糾紛要調解處理。”
經過十幾天的時間,她切身感受到了社區工作的瑣碎和繁雜,也看到了社區工作人員在和居民打交道時的耐心和愛心。
像杜宜蔚一樣,今年寒假,許多河北籍在校大學生參加了“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到社區、村居、青年之家報到,參與到社會基層治理的日常工作中。
為敬老院的老人們送上歌舞、相聲等精彩節目,陪老人們聊天,弘揚愛老敬老的中華傳統美德;來到社區、村居、交通路口,宣傳交通安全知識,為身邊人送去關愛;在社區“兒童之家”變身“小老師”,給孩子們講故事、輔導作業,和孩子們一起練字、下棋、打乒乓球……
在今年的“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中,共青團樂亭縣委聯合樂亭縣教育局策劃了一系列公益活動,引領大學生在寒暑假期間走進社會大課堂,促進大學生在實踐中學以致用,增強社會責任感,為家鄉發展注入青春力量。
連日來,放假返鄉的學子們迅速行動起來,用自身所學與特長為家鄉貢獻青春力量。他們熱情的付出,讓父老鄉親們紛紛豎起大拇指。
“在這次‘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中,我們組織大學生參與社會基層治理,投入志愿服務,一方面通過實踐,讓大學生提升本領能力。另一方面,讓大學生們更親近家鄉,更真切地感受家鄉變化,積極投身到家鄉建設中。”團省委有關負責人表示。
參與政務實踐
在一線工作中增長才干
“要不這里換個轉場試試,音樂也再調調。”2月5日,王守璇和同事盯著電腦屏幕,反復回看一段剛剛制作出爐的小視頻,商量著優化對策。
王守璇是山西傳媒學院大一在讀學生,剛一返鄉就來到了張家口市宣化區春光鄉文化站,開啟社會實踐活動“初體驗”。想文案、做策劃、寫腳本、拍視頻、剪片子……不到一個月時間,王守璇不斷挑戰自我,快速成長起來。
“比如剪片子,原來不是很熟練,現在工作需要,必須逼著自己多學多練。”王守璇告訴記者,想拍好這段1分鐘的文旅推薦小視頻,不僅需要剪輯技術,更需要良好的溝通能力、靈活多變的組織能力,這些都是課堂上學不到的。
這個寒假,我省不少大學生選擇返鄉來到市、縣(市、區)直單位或鄉鎮、街道辦事處體驗工作日常,在政務“實崗”來一場“試崗”鍛煉,積累基層工作經驗。
“政務實踐是一項嚴謹復雜的工作,對學生來說是挑戰,也是提升自我的好機會。”共青團宣化區委書記潘洋介紹,他們積極對接區直單位和鄉鎮、街道辦事處,組織大學生深入一線崗位,承擔具體政務工作,讓大學生在家鄉的熱土上、在工作實踐中見世面、長才干。
搭建青年與家鄉常態化聯系的實踐橋梁,共青團遷安市委根據大學生專業方向,今年精心設置100個崗位,涵蓋公安、人社、教育、衛生等多個領域,并逐一進行精準匹配,確保人崗相適、人盡其才。
“我的專業正對口!”燕山大學文法學院法學系大二學生鄭權,一個月前來到遷安市司法局,受理線上熱線、接待現場咨詢,零距離體會法律援助的意義。
“前幾天就有一位農民工找到我們,詢問怎樣維權討薪。”鄭權幫他填寫援助申請表,聯系部門專業律師分析糾紛成因,梳理維權渠道。“這下明白了”,來訪者的一句話讓鄭權倍感欣慰的同時,更加明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通過這次實踐,我看到了平時在學校看不到的真實案例,讓我意識到自己必須豐富專業知識儲備,也讓我堅定了在法律道路上走下去的決心。”鄭權說。
團省委有關負責人表示,組織大學生返鄉參與政務實踐,可以幫助他們結合所學專業,儲備工作經驗,引領廣大青年學生在工作崗位上了解國情省情社情,更好地知家鄉、返家鄉、建設家鄉。
投身公益服務
在助力家鄉發展中找到人生價值
這些天,趕上了康莊鄉的年貨大集,返鄉大學生高嘉琦每天總要往集上跑幾趟。
“剛開始是去幫忙維持秩序,這幾天,我想在集上找些愛心人士,為孩子們的‘微心愿’籌點錢。”高嘉琦說。
高嘉琦是河北工程大學大二在讀學生,家住邯鄲市復興區康莊鄉南牛叫村。從2023年開始,他連續兩年參加“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不同于第一年參與時的懵懂,今年他有了自己的規劃。“村里老人孩子多,年輕人少,希望借助團組織的活動,為家鄉多作點貢獻。”高嘉琦說。
他口中的活動,指的是共青團組織開展的“暖立方”“微心愿”等公益服務活動。借助這些活動,高嘉琦和在鄉政府參與社會實踐的大學生們一起,為村里的貧困兒童捐棉衣、棉帽,買書本、書包。
“作為一名大二的學生,現在能力有限,但通過這兩年的社會實踐,我更了解家鄉、熱愛家鄉了。”高嘉琦說,他現在改變了一心只想在大城市發展的想法,今后畢業了,想回到家鄉,建設家鄉,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輕人回鄉就業創業。
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眼下,春運出行熱度升溫,在火車站、機場、客運站、地鐵等公共交通樞紐,返鄉大學生志愿者的身影隨處可見。
做向導、維護秩序、協助購票……2月2日,滄州師范學院大一學生劉靖云在石家莊站忙著為往來旅客答疑解惑。“能幫到大家心里特別高興,我們要用更細致的志愿服務溫暖旅客的出行路。”劉靖云說。
“希望大學生們在實踐鍛煉中深層次了解家鄉的人文歷史、自然資源和面臨的歷史機遇,厚植熱愛家鄉情懷,在學有所成后回到家鄉、建設家鄉,為家鄉發展貢獻力量。”團省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團省委將繼續發揮組織優勢,為返鄉大學生創造條件、做好保障,廣泛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更多青年學子得到鍛煉、提高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