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深化“我是文明市民、要為城市爭光,我是燕趙兒女、要為河北爭氣”活動(以下簡稱“雙爭”活動),統籌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chuàng)建,日前,省委宣傳部在任丘市組織全省精神文明建設重點工作推進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觀摩交流活動,交流各地經驗做法,調度部署重點工作,持續(xù)深入推動各項工作高質量發(fā)展。今日本版刊發(fā)部分市、縣(市、區(qū))的典型經驗,供各地學習借鑒。
任丘市
精準服務群眾
建設志愿之城和善任丘
高標準建成1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20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和403個村(社區(qū))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累計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1萬余場次;《“孝善名鎮(zhèn)”助力鄉(xiāng)村和諧》等案例入選我省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優(yōu)秀案例選編,“十五米志愿服務圈”獲評河北省首屆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項目大賽優(yōu)秀項目……
2023年10月1日,任丘市在新市民廣場舉辦文化惠民活動。(省文明辦提供)
近年來,任丘市統籌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建設,著力建設志愿之城、和善任丘。該市整合優(yōu)勢資源,將博物館、圖書館、任四井等大型公共文化設施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納入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建設范疇,并將市民驛站、學雷鋒志愿服務站等作為新時代文明實踐點進行改造提升。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12個、實踐點617個,有效拓展了文明實踐陣地網絡。同時以“任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網上平臺”微信小程序為載體,推行“四單”工作機制,群眾累計點單7651單,中心派單6512單,志愿者接單率、辦結率均達到100%。
該市成立了志愿服務總隊和20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志愿服務支隊、110個市直部門志愿服務分隊、403個村(社區(qū))志愿服務大隊,壯大隊伍力量,不斷提升志愿服務專業(yè)化水平。高標準建設志愿者之家,注冊成立任丘市志愿服務聯合會,廣泛吸納社會志愿者骨干加入志愿服務聯合會大家庭。發(fā)揮道德模范、退役軍人等群體帶頭作用,建立特色志愿服務隊37支,其中,天狼應急救援隊被評為“河南省防汛救災優(yōu)秀志愿服務組織”。
聚焦精準服務群眾,任丘市重點打造特色品牌,在各村(社區(qū))實踐站均成立志愿服務大隊、中隊和小隊,小隊長所包聯的左鄰右舍與其住宅距離在15米以內,形成層層聯系群眾的“十五米志愿服務圈”。全市共有404名大隊長、3268名中隊長、27569名小隊長,有效解決群眾需求4.1萬個。
聚焦弘揚傳統美德,該市推廣“孝善名鎮(zhèn)”成功經驗,村村設立孝善基金,利用基金增值部分對孝老愛親模范、善行義舉典型進行表彰獎勵,累計發(fā)放獎勵幫扶資金112.5萬元,辛中驛鎮(zhèn)榮獲“全國鄉(xiāng)村治理示范鎮(zhèn)”。
邢臺市
提升為民惠民成效
營造濃厚氛圍
“雙爭”活動開展以來,邢臺市不斷強化教育引導、示范引領、群眾參與、政務環(huán)境、宣傳引導等五個方面,為建設“太行泉城、美麗邢臺”注入了強大精神力量。
夯實“雙爭”活動思想根基。該市實施“理潤邢臺”宣講工程,13家市直特色宣講團及各縣(市、區(qū))宣講隊開展宣講活動5萬余場,廣泛開展“‘雙爭’有我 法治同行”宣傳活動,惠及群眾超110萬人。
充分發(fā)揮示范引領作用。2023年以來,全市選樹“泉城好人”、文明市民、新時代好少年、優(yōu)秀志愿者共890人(組),39人獲評“河北好人”、5人獲評“中國好人”。在市級主要媒體開設“身邊榜樣”“‘雙爭’光榮榜”專欄,推出了歌曲《河北好人》等文藝作品,拍攝“我為泉城代言”短視頻58期,開展“好人來講思政課”活動35期。
廣泛引導群眾參與。該市組織開展“舞動河北”“唱響河北”“畫說河北”“書香河北”“活力河北”等文體活動1萬余場次,參與人次超100萬。舉辦文化講堂、主題晚會、攝影展、美食周、國際龍舟邀請賽等一系列活動,讓群眾盡享文化盛宴。實施23個“幫幫在身邊”文明實踐項目,組織開展“文明實踐我行動”“周末志愿服務1小時”等集中活動1200多場次,惠及群眾2.6萬余人次。
連續(xù)兩年在全市市直機關開展“講大局、懂業(yè)務、重服務、有活力‘四型市直機關建設’”活動,持續(xù)打造面向社會和群眾的文明窗口,提升“雙爭”活動為民惠民成效。同時,該市開展“厚植城市精神、共建溫暖之城”行動,實施68項政務服務提效便民措施,組織市、縣兩級開展“雙爭”活動擂臺賽172場,推動公共服務由“有”向“優(yōu)”發(fā)展。豐富拓展8500余個“百姓議事廳”微信工作群服務功能,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46萬件,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該市在公共場所設置“雙爭”主題公益廣告和宣傳標語1萬多處(條),播放“雙爭”語音提示3000多萬次、主題公益廣告約8000條(次),推出70個“雙爭”主題公益宣傳片。并動員社會各界利用公眾號、視頻號、朋友圈等,積極制作、轉發(fā)“雙爭”相關內容,在全市上下營造“爭光爭氣”的濃厚氛圍。
承德市
強化立德樹人
守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以德治校、以德傳家、以德立學、以德樹人……近年來,承德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筑多元陣地,創(chuàng)新活動載體,加強關愛保護,凈化成長環(huán)境,凝聚起學校、家庭、社會、政府協同育人合力,形成了“全員、全程、全方位”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格局。
該市將文明校園創(chuàng)建作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載體,開展“雙爭有我 爭創(chuàng)先進學校”示范活動,培樹鳳凰山小學“和雅”文化、民族中學“十微養(yǎng)德”教育等一批有影響、有特色、有亮點的文明校園典型,通過現場觀摩、擂臺比賽、經驗交流等方式互比互學、傳播經驗、推廣做法。同時,實行文明校園動態(tài)管理,建立考核機制,通過停牌摘牌,層層傳導壓力,增強工作實效。
承德市依托社區(qū)、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婦女兒童之家及各類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建立2648個覆蓋城鄉(xiāng)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站,吸納“五老”、各類模范楷模、優(yōu)秀家長等328人組建家庭教育講師團,精心策劃實施“熱河知子花開”家庭教育進萬家親子實踐系列活動。
該市發(fā)揮校外陣地育人作用,依托承德塞罕壩精神發(fā)源地、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社會資源,建立53個研學教育基地,創(chuàng)新開展“塞罕壩精神進校園”“小小非遺傳承人”“小小志愿者童聲講歷史”“石榴籽一家親”等特色宣教活動,提升青少年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健全完善市、縣(市、區(qū))、社區(qū)(學校)三級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站,常態(tài)化開展“陽光成長”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定期組織心理咨詢師培訓,做到宣教主題精準化、輔導隊伍專業(yè)化、教育實踐全域化。
承德市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年度考核,運用聯席會議、專項調度、交辦督辦、表彰通報等制度促進工作落實。針對校園周邊環(huán)境整治、未成年人保護等重點難點問題,建立“政府主導、部門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多部門各負其責、協調聯動、形成合力,確保工作高效推進。
灤州市
夯實民生基底
提升百姓幸福感
近年來,灤州市全面踐行人民城市理念,把創(chuàng)建“為民、靠民、惠民”作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著力抓好理想信念的大事、群眾身邊的小事、城市發(fā)展的實事、社會治理的難事,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穩(wěn)步提升。
在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中,灤州市健全市委書記、市長親自掛帥的指揮調度機制,建立了信息互通、協調聯動、科學高效的工作例會制度,構建了工作簡報、暗訪督導等調度體系,市級領導靠前指揮、包聯點位,各級各部門主動擔當、協調配合,充分激發(fā)全市共建共創(chuàng)的內在動能。
聚力解決城市建設、管理、服務中的短板弱項,灤州市抓住治理末梢,下足繡花功夫,創(chuàng)新打造“智慧創(chuàng)建”數字化平臺,持續(xù)開展多項整治行動,“市直單位+屬地政府”協調聯動,精細管理背街小巷等群眾身邊的環(huán)境秩序。180余名精干警力投向路面,引導文明交通、禮讓行人,通過“公安巡查+社區(qū)自治”,規(guī)范勸導居民文明養(yǎng)犬。
“創(chuàng)建紅利”惠及越來越多的灤州百姓:口袋公園觸手可及,成為百姓幸福生活的“金角銀邊”;農貿市場規(guī)范有序,臟亂差難尋蹤影;街道美化提升,群眾出行更加通暢;店鋪整潔亮麗,城市形象煥然一新。
“文明的樣子”在灤州看得見、摸得著:禮讓斑馬線已成為全市司機的默契;“雙爭”“新時代鄰里節(jié)”等主題實踐活動深入人心;“崇德向善·德耀灤州”道德模范品牌不斷匯聚正能量。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內在氣質,更是城市發(fā)展更深沉、更持久的動力。灤州市堅持在持續(xù)發(fā)展中夯實民生基底,40余家單位入駐新市民中心集中辦公,打造24小時“不打烊”營商服務;12345市民便民熱線閉環(huán)辦理,群眾回訪滿意度不斷提升;“幫幫團”志愿服務公益直播、社區(qū)治理、技能培訓等新模式,不斷厚植文明實踐群眾基礎。
衡水市桃城區(qū)
主動對接群眾需求
文明實踐匯聚合力
作為衡水市的主城區(qū),桃城區(qū)下轄58個社區(qū)、837個小區(qū),常住人口60.8萬人。近年來,桃城區(qū)依托三級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主動對接群眾日常需求、統籌社會各界資源、打造品牌實踐項目,在解決群眾實際問題中解決思想問題,讓廣大群眾既得實惠又受教育。
4月20日,衡水市桃城區(qū)衡豐社區(qū)開展“益啟愛”社區(qū)·學校“家庭成員溝通賦能培訓”。(省文明辦提供)
針對部分群眾需求得不到滿足、有能力的群體發(fā)揮不了作用等問題,桃城區(qū)將各界力量凝聚成“社區(qū)合伙人”,讓文明實踐服務細致入微。
組織“訪千樓進萬家”“有事好商量 和諧在身邊”專項行動,廣泛開展“居民議事廳”“臨街商戶座談會”等活動,讓群眾足不出戶表達訴求,今年以來已有4.8萬戶群眾參與,收集并反饋建議8716條。推動黨員到文明實踐陣地“報到”,組建“紅先鋒”“紅管家”“紅聯盟”三支文明實踐隊伍;整合社區(qū)匠人、社區(qū)伙伴、社區(qū)商家組成“三社聯盟”服務群體,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五級微網格,上下貫通,服務聯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發(fā)布“一老一小”照料、紅白事幫辦等居民需求,“社區(qū)合伙人”主動進行認領對接,真正做到“每個心愿都有合伙人助力”。目前,“社區(qū)合伙人”已開展服務8618場次,幫助群眾達成心愿2.3萬個。
針對群眾反映的生活用品維修站點遠、檢修不方便等問題,該區(qū)建立“桃城幫幫團”,做好群眾身邊的“關鍵小事”。
桃城區(qū)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聯合218家愛心企業(yè)、愛心門店、職技院校吸納文明實踐志愿者580名,組建了“電動車維修”“磨剪子菜刀”“免費理發(fā)”等12支隊伍,在全區(qū)280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設置專屬區(qū)域,制作統一標識牌,公示服務事項。按照“每周一次 每月一輪”的活動頻次,年初制定全年“幫辦”計劃。目前,已開展相關活動4輪次,服務群眾11272人次,回訪滿意度100%。
針對文明實踐隊伍專業(yè)素養(yǎng)有待提升、人員數量有待增加問題,桃城區(qū)打造“益啟愛課堂”,以公益課培養(yǎng)更多“合伙人”“幫幫團”。
桃城區(qū)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設置親子教育、家政技能、健身活動等26項課程意向收集板,依托五級網格收集群眾需求,特別是對靈活就業(yè)人員、“一老一小”等進行“點對點”征集,確保課程精準開展,今年已收集并反饋群眾建議2761條。依托“桃城文明實踐”小程序統一發(fā)布群眾需求,桃城好管家、初心社工等隊伍線上“接單”。課程計劃提交中心及所、站審核后發(fā)布,邀請群眾參加課程及填寫“課程滿意度評價表”,對相關課程、隊伍進行評價。目前,已發(fā)布課程316期,參與群眾3761人次,回訪滿意度100%。
平山縣
打造特色文明實踐陣地
傳播紅色文化
平山縣位于石家莊市西部,太行山東麓,西柏坡精神從這里誕生,“進京趕考”從這里出發(fā),新中國從這里走來。近年來,平山縣注重頂層設計、特色推動,建強文明實踐陣地,傳播紅色文化、傳承革命精神、賡續(xù)紅色血脈。
在建好縣、鄉(xiāng)、村三級陣地的基礎上,平山縣將紀念館、展覽館、舊址等場館納入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管理,整合社區(qū)閑置房屋、公共用房等陣地資源,建設22個“紅色驛站”,拓展陣地網絡。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小程序,實現文明實踐線上線下陣地資源、服務資源、項目資源的精準調配和實踐活動的互動共進。
立足革命老區(qū)紀念館、紅色舊址數量多、影響大的優(yōu)勢,全縣打造特色陣地,739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形成了“一站一品牌,一地一特色”。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以“紅色平山,綠色崛起”為主題,打造集文明縣城展廳、“居民會客廳”、志愿者驛站等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平臺,建有體育活動室、文化活動室、理論宣講室等活動場所,既可以組織群眾集體開展活動,也可以融合多媒體,實現三級互動。平山鎮(zhèn)立足縣城所在地、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實際,打造以“綠色崛起平山第一鎮(zhèn)”為主題的文明實踐所,開展特色農業(yè)知識科普、高質量發(fā)展講座等文明實踐活動。西柏坡鎮(zhèn)結合得天獨厚的紅色文化資源優(yōu)勢,以“新思想鑄紅色高地,新文化傳紅色基因”為主題打造文明實踐所,開展西柏坡精神宣講和紅色歷史教育等活動。
全縣23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739個文明實踐站,每一個所站都是紅色基因的鏈接點,實現了轄區(qū)鄉(xiāng)村全覆蓋,打造出傳承“紅色精神”的“紅色矩陣”。去年以來,平山縣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充分調動文明實踐所、站積極性,用快板、民歌、短劇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編排以擁軍支前、抗戰(zhàn)英模等紅色文化為主題的節(jié)目1100余個,結合理論宣講、移風易俗、科技服務等志愿服務活動,共演出3500余場。
臨漳縣
打造特色活動品牌
提升文明實踐群眾參與度
近年來,臨漳縣在有效調配資源、廣泛組織力量的基礎上,圍繞“活動項目、組織實施、工作保障”三方面提質增效,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品牌化、制度化、常態(tài)化。
日前,臨漳縣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便民服務進社區(qū)活動。(省文明辦提供)
強化頂層設計,推進文明實踐項目品牌化。臨漳縣結合群眾現實關切,加強頂層設計,精心謀劃“1218”活動項目,即1項常態(tài)活動(“文明臨漳 慷慨鄴城”常態(tài)化志愿服務)、2項集中活動(每周開展創(chuàng)建文明城市志愿服務活動、每月6日開展“文明實踐日”活動)、18項特色活動(“惠民實踐團”聯動宣講、“板凳課堂”理論宣講、“心靈驛站”心理健康等),著力打造特色活動品牌,進一步提升文明實踐活動影響力、美譽度。
強化組織實施,增強文明實踐活動實效性。臨漳縣積極引領各級志愿服務資源向所、站傾斜,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在基層高效開展,建立健全了“月初發(fā)布、月中督導、月底總結”全流程活動管理機制。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每月初印發(fā)月度重點活動項目提示卡,指導各級志愿服務隊結合實際制定活動計劃,通過月初發(fā)布、月中督導、月末評比,推動各級志愿服務隊按時按點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明實踐活動,促進文明實踐活動落地落實、落細落小。2023年以來,全縣共舉辦線上線下活動1600余場,參與群眾12萬余人次。
強化活動保障,提升文明實踐群眾參與度。依托臨漳縣新時代文明實踐培訓學院,該縣以文明實踐志愿者和群眾為對象,以宣傳政策、增強技能、提升素養(yǎng)為目標,組建縣鄉(xiāng)聯動的培訓隊伍12支,圍繞理論宣講、文明禮儀、移風易俗等主題,在全縣開展培訓160余場,參訓人員8000余人次,“傳幫帶”2萬余人,為文明實踐活動提供人才支撐和技能保障。以“雙爭”活動為契機,積極培樹“文明市民”、道德模范、新時代好少年等先進典型,廣泛開展優(yōu)秀志愿服務組織、優(yōu)秀項目、優(yōu)秀志愿者等宣傳推選。截至目前,全縣注冊志愿者9.5萬余人,“志愿紅”成為臨漳一道亮麗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