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鄉村全面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文明鄉風,移風易俗是關鍵。近年來,每年的省委一號文件都將移風易俗工作作為重點內容進行部署,組織相關部門采取務實措施,著力推進“我是文明市民、要為城市爭光,我是燕趙兒女、要為河北爭氣”活動走深走實。6月15日,河北省移風易俗工作觀摩交流活動在巨鹿縣舉辦,交流各地經驗,部署下一步工作。今日本版刊發部分市、縣(市、區)的典型經驗,供各地學習借鑒。
邢臺市
基層首創激發動力活力 聚焦重點實現全面提升
邢臺市南和區推行道德紅黑榜曬德、道德模范樹德、道德講堂弘德、道德檔案載德等工作模式;任澤區小東吳村實施道德積分制,設置4大項20小項道德積分量化指標,村民可憑道德積分到村內超市兌換米面油等實物……近年來,邢臺市注重文明城市創建與鄉風文明建設融合發展,大力推進移風易俗,持續涵育文明鄉風,為鄉村振興蓄勢賦能。
文明實踐的主陣地在基層,基層創新是移風易俗的源頭活水。邢臺市鼓勵基層首創,激發文明實踐、移風易俗的動力活力。全市5335個村(社區)已實現紅白理事會、鄉賢評議會、道德紅黑榜、村規民約“兩會一榜一約”全覆蓋。沙河市下鄭村發揮紅白理事會作用,規定取消訂婚宴、喪事不超過3天等紅白事操辦標準。臨西縣東留善固村制定村民自治章程,首創“道德法庭”,其做法入選第四批全國“文明鄉風建設”典型案例。清河縣實施“金牌大柜”項目,隆堯縣創新“鄉賢評議會”工作模式等。
實施典型引領,邢臺市常態開展“泉城好人”“文明市民”等先進典型選樹,發動村(社區)等基層組織培樹“好婆婆好媳婦”“好妯娌”“好鄰居”“十星級文明戶”等群眾身邊典型。信都區西北留村在街道廣場制作典型事跡宣傳墻,臨西縣崗樓村敲鑼打鼓將“好婆婆好媳婦”“好妯娌”錦旗送至其娘家,讓典型既有“里子”又有“面子”。
該市聚焦重點領域,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陳規陋習,分類施策,達到靶向發力、全面提升的整體效果。全市推廣巨鹿做法,倡導文明婚俗,在8個試點縣(市、區)已建立起813人的新時代紅娘服務隊,實現鄉鎮全覆蓋,年底前將實現村(社區)全覆蓋。大力推廣威縣孫家寨做法,推廣孝道文化,廣泛開展餃子宴、晾被洗衣、醫療服務等孝老敬親活動,涌現出巨鹿縣尋虎村“老年公益食堂”、任澤區駱家莊村“農村互助幸福院”、沙河市田村“一元餐廳”等典型。全市堅持以文化人,廣泛開展“‘雙爭’有我·唱響泉城”“‘雙爭’有我·舞動泉城”“彩色周末”等文化惠民活動,有效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5月2日,巨鹿縣紅娘協會聯合愛心商家組織百人相親大會。圖為適齡青年在相親大會現場查看相關信息。
巨鹿縣
291個行政村實現“一村一策”“一村一約”
近年來,巨鹿縣建機制、濃氛圍、促文明,全面提升群眾精神風貌,助推移風易俗綻放“文明花”,為全縣高質量發展提供精神動力。
巨鹿將鄉村文明建設擺在重要位置,成立農村陳規陋習問題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多部門聯合,重點對高額彩禮、大操大辦、薄養厚葬、人情攀比、封建迷信5個方面問題進行排查整治,推進移風易俗工作走深走實。今年把整治農村陳規陋習作為解決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的重要內容,集中整治宴席舉辦時間過長、規模過大、邀請嘉賓人數過多等問題,進一步弘揚社會文明新風尚。
以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為抓手,該縣制定《關于進一步做好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修訂工作的實施方案》,對高額彩禮、鋪張浪費、不贍養老人等提出約束要求,全縣291個行政村均實現了“一村一策”“一村一約”,制定了紅白理事會章程和辦理流程。同時,在“巨好辦”綜合管理平臺開設“積分善治”模塊,將群眾在“巨好辦”上報的問題線索,按照重要程度賦分。活動開展以來,群眾上報問題8萬余件,辦結率達98.9%,兌換大小商品1600余件,激發了群眾積極參與鄉村治理的熱情。
為抵制高額彩禮、大操大辦等不良婚俗,2018年巨鹿縣成立紅娘協會,組建新時代紅娘服務隊。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服務隊在無償為單身青年牽線搭橋的同時,倡導低彩禮零彩禮,弘揚婚事簡辦新風。截至目前,共促成1887對青年喜結連理,其中涌現零彩禮“最美新娘”45人。
巨鹿縣把抵制高額彩禮、推動移風易俗作為評選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文明村鎮的重要條件,發揮巨鹿發布等新媒體優勢,制作“美麗巨鹿文明風”系列公益短視頻,引導廣大農村群眾厚植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孝老愛親、勤儉節約、崇尚科學的文明之風。
秦皇島市
建立覆蓋城鄉的家教指導服務站2176個
近年來,秦皇島市婦聯發揮“聯”字優勢和婦女在家庭、社會生活中的獨特作用,以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為切入點,以“文明新風進萬家”移風易俗專項行動為抓手,打好移風易俗工作“組合拳”,運用“她”力量打通鄉風文明新路徑。
該市利用“婦女講習所”“婦女微家”等“婦”字號陣地和婦聯系統宣傳平臺,成立工作室,指導和帶領婦女小組長、婦女網格員、巾幗志愿服務隊上門入戶一對一走訪、編排移風易俗節目,當好移風易俗的先行者、倡導者、推動者。充分依托秦皇島市“知子花開 香飄萬家”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為家庭移風易俗服務賦能。聯合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創立家庭建設研究中心,建立覆蓋城鄉的家教指導服務站2176個。全市建立“家長夜校”講習所和愛心爸媽教培基地26個,每個縣區建立1個親子閱讀體驗基地,面向各縣區和教育系統招募優秀公益家教講師51人,傳播移風易俗新觀念、倡導家庭文明新風尚。同時,利用婦聯組織網絡,將正確的婚戀觀、生育觀、家庭觀等內容融入“巾幗大宣講”“家風潤萬家”家風家教宣傳服務中,開展移風易俗“五進”活動,為城鄉家庭提供可感可及的家教指導。
近年來,秦皇島將移風易俗內容與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尋找“最美家庭”“最美婆媳”、美麗庭院示范創建等活動相結合,近5年來累計尋找勤儉持家、孝老敬親、敬業守法等各級各類最美家庭5600余戶,引導廣大家庭見賢思齊、倡揚新風;創建美麗庭院395511戶、精品庭院89754戶,促進文明新風從環境美向生活美轉變、由外在美向內涵美提升,以“小庭院”促進“大文明”。
該市舉辦紅色家風檔案展、秦皇島博湖最美家庭互訪聯誼、美麗庭院擂臺賽等活動近千場,利用新媒體矩陣展播“最美家庭”故事、“我為美麗庭院代言”等微視頻230期,提高家庭典型榮譽感和影響力,引導廣大家庭爭做移風易俗的典范。
正定縣
殯葬新風尚為村民減負擔
正定縣正定鎮斜角頭村針對以往喪事規矩多、時間長,老百姓開銷大的問題,建立白事活動大廳,制定、發布了斜角頭村紅白理事會章程,明確了6項原則,即從儉原則、一天原則、地點原則、穿戴原則、回收原則、免費原則。
正定縣南崗鎮平安村制定紅白事十不準,統一了紅白事辦理標準。2022年8月建設了500平方米的“新風大食堂”,明確就餐標準,辦一次酒席可為村民節省一到兩萬元,大操大辦現象基本消失,村民們少了負擔,鼓了“口袋”。
…………
近年來,正定縣將殯葬習俗改革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圍繞推動惠民、綠色、文明殯葬,積極研究和探索殯葬習俗改革新舉措,破除喪葬陋俗,樹立厚養薄葬、文明節儉、生態環保的殯葬新風尚。
正定縣成立殯葬工作領導小組,結合當地實際,多次研究方案,探索殯葬習俗改革新路子、新舉措。研究制定了《正定縣殯葬設施專項規劃(2021—2035)》,鼓勵全縣8個鄉鎮建設中心型農村公益性骨灰堂,解決逝者骨灰安放問題,根治亂埋亂葬現象。
全縣全面推廣正定鎮斜角頭村、南崗鎮平安村紅白理事會的經驗,進一步規范154個村的紅白理事會,要求紅白理事會全程介入本村紅白事務,形成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的工作機制。充分發揮各村紅白理事會作用,規范辦事流程、議事規則,使村民辦事有章可循。
該縣積極發揮村民自治作用,推廣塔元莊村將“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厚養薄葬”等移風易俗內容納入村規民約的做法,組織全縣198個村居全部修訂完成了務實管用的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讓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約束成為一種常態。
與此同時,每年在清明節等節日,該縣充分利用縣電視臺、微信公眾號、網站等播發和推送《文明祭掃平安清明倡議書》,陵園、殯儀館開展鮮花換紙錢活動,在微信公眾號、小程序等開通“云端”寄哀思服務。各鄉鎮、村(居)委會運用大喇叭廣播、發放宣傳紙等形式,加大綠色殯葬宣傳力度,帶動群眾轉觀念、破舊俗、立新風,營造有利于殯葬改革的社會氛圍。
景縣
豐富鄉村精神文化生活 鄉村顏值內涵實現雙提升
全縣600多個村建設高標準的村民文化中心,創建以“人美”為重點的“五美庭院”3967個,評選出各類先進典型200余人……今年以來,景縣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立足本地特色,扎實推進以“法治鄉村”“孝道鄉村”等為主題的和美鄉村建設,全面豐富鄉村精神文化生活,持續推動農村移風易俗,實現鄉村顏值內涵雙提升。
該縣定期組織鎮村干部召開和美鄉村建設及推進移風易俗觀摩拉練會,交流經驗、學習先進、正視差距,今年以來,已舉辦鄉鎮觀摩拉練會16次。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簽訂移風易俗承諾書,帶頭做到文明節儉辦婚喪事,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與此同時,景縣結合網格化管理機制,主動邀請群眾參與,開展常態化監督,同步組織“回頭看”,實現了“每條道路都有人管、每一戶都有人監督”,確保工作取得實效。
群眾是鄉風文明的建設者。景縣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在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的前提下,制定適合本村村情的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一約兩會”制度,細化婚喪嫁娶程序、標準等重點難點問題,同時建立了“道德紅黑榜”制度,試行推廣積分制度,堅持獎懲并舉,提升村民自治能力。今年以來,整治農村陳規陋習問題9個,批評教育9人。以每家每戶為單元,因地制宜打造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小公園,創建以“人美”為重點的“五美庭院”3967個。依托厚重的董子文化底蘊,把“仁、義、禮、智、信”融入移風易俗工作中,評選出文明家庭、最美家庭、最美婆媳、最美新人等各類先進典型200余人,形成文明鄉風、淳樸民風、良好家風。
通過和美鄉村建設,景縣大力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配套,600多個村都建設了高標準的村民文化中心,修繕了主題文化廣場和百姓大舞臺,打造了農村街景文化墻。舉辦了“文明新風進萬家”“致敬最美勞動者”“大運河畔青年聯誼會”等主題文明實踐活動350余場,常態化組織文藝展覽、親子閱讀、戲曲展演等文化活動380余場,參與人數7萬人次,勤儉樸實、孝親敬賢的文明鄉風正吹進每個家庭。
近日,鹽山縣張相莊村組織了家訓家風展。圖為村民在參觀展覽。
鹽山縣
農村群眾婚喪支出負擔明顯減輕
白事方面,禁止高價棺木、豪華酒席、舞獅等鋪張行為,音響放哀樂代替吹拉彈唱、時蔬大鍋菜代替酒席,一場白事可節約1.5萬元;紅事方面,明確規定彩禮不得高于5萬元,婚禮一天辦清,酒席每桌不超300元,婚車不超6輛,嚴禁婚鬧、低俗舞隊等不文明行為……
近年來,鹽山縣按照“縣統籌、鄉負責、村為主”的原則,全域推進、重點突破,探索移風易俗治本之策,打造和美鄉村,農村群眾的婚喪支出負擔明顯減輕。
該縣出臺《深入推進家風家訓建設工作實施方案》《關于深化移風易俗、推動紅白事簡辦的實施方案》等指導文件,全縣450個村全部建立“一約兩隊四會”(村規民約,鄉賢骨干隊伍、志愿者隊伍,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等自治組織,將移風易俗納入村規民約,在源頭上遏制大操大辦、奢侈浪費。黨員干部帶頭簽訂移風易俗承諾書,在機關、企事業單位全面實行操辦婚喪嫁娶事宜“兩報告一承諾”制度,帶頭落實紅白事簡辦。
該縣連續舉辦兩屆低彩禮、零彩禮集體婚禮,25對新人以實際行動踐行婚俗新風,帶動群眾逐步轉變思想觀念。將移風易俗融入家風家訓建設工作,開展好家風好家訓評選,輯印《鹽山好家風好家訓》5000冊廣贈民間,120個村開展家訓掛門楣活動。連續6年舉辦“德耀饒安”道德模范·文明市民選樹交流活動,涌現出各類模范869人。開展“文明實踐積分制+愛心超市”建設,對文明風尚行為加分,以積分換獎品,激發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截至目前,全縣建設積分超市96個,積分17萬余分,兌換9.2萬分。
全縣組織開展5期“雙爭”有我村規民約故事講述活動,讓村干部、群眾暢談移風易俗身邊事。組織未婚青年開展“為愛減負”聯誼,婚戀交友、婚前輔導一舉兩得。成立“喜婆婆”志愿服務隊,創作《結婚啦》《喜事盈門》等反映移風易俗新風尚的節目在婚禮上演出。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組織婆媳、妯娌、鄰里互夸活動,讓典型事跡亮相“夸夸墻”。舉辦“木蘭有約”“巾幗普法鄉村行”等法治宣講活動,圍繞民法典中有關內容和彩禮糾紛案例,舉辦講座75期,發放宣傳資料3萬余份,推動鄉村煥發文明新氣象。
3月20日,邯鄲市峰峰礦區朝陽社區老年食堂提供“半份餐”特色服務,受到居民普遍歡迎。
邯鄲市峰峰礦區
拆分菜品現身農村紅白事宴席
近年來,邯鄲市峰峰礦區著力從強化宣傳引導、狠抓源頭治理、依托文明實踐等方面入手,推進“光盤行動”,引領節約“食尚”。
區文明辦、市場監管局、文旅局、商務局等多部門聯合發起成立餐飲行業“光盤行動聯盟”,制定餐飲行業“光盤聯盟”文明公約,每半年對餐飲經營者開展專題培訓。目前,主城區818家500平方米以上大型飯店全部加入聯盟,小型餐館中519家加入,總占比達80%。下一步,該區將繼續引導其余餐飲商家主動加入聯盟,實現全域覆蓋。
在“光盤聯盟”文明公約的引導下,各餐飲企業相繼推出了“半份餐”“小份菜”“兒童餐”“點餐提示”“貼心打包”等特色服務,從源頭減少餐飲浪費。指導聯盟飯店推行“文明用餐積分制”,入店就餐的顧客只要踐行“光盤行動”“剩菜打包”即可獲得積分,兌換打折餐券、免費菜品、精美禮品等,使群眾既享受了實惠,又養成適量點餐習慣。目前,各餐館共注冊“光盤”會員9萬余人,兌換禮品5萬余份。
2022年,義井鎮義張莊村的紅白理事會率先明確了紅白事宴請范圍不得超過100人、桌數不得超過10桌、操辦最多1天的要求。隨后,紅白事標準“限高”這一措施在峰峰礦區全域推廣,自助式、分餐式供餐以及半只、半條、半塊等拆分菜品也出現在了農村的紅白事宴席上。全區157個村將“崇尚勤儉節約、抵制大操大辦”寫入村規民約,通過事前約定,有效避免了以往紅白事餐飲浪費的現象。2023年12月,該區完成了對東清流等109個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功能提升,通過與辦公區域分離,配備桌椅、制定“瘦身”菜譜、采購餐具及可降解打包餐盒等方式,讓文明實踐站成了“紅白事簡辦大食堂”,為村民紅白事提供免費場地和公益服務,有效引導村民“辦事”不出村。
峰峰礦區積極發動黨員干部、“五老人員”、新鄉賢等859人,組建移風易俗志愿服務隊115支,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常態開展“光盤”勸導,義務提供紅白事幫后廚、幫分餐、幫打包等綠色服務。去年以來,全區各文明實踐所(站)按標簡辦紅白事290件,平均每戶每事節省開支約1萬元,從源頭杜絕婚宴變“剩”宴。
4月8日,辛集市北智邱村老年食堂開展“愛心餃子傳真情 濃濃關愛暖心間”敬老愛老文明實踐活動。本版圖片由省文明辦提供
辛集市
以老年食堂建設引領移風易俗新風尚
近年來,辛集市堅持從實際出發,創新移風易俗工作思路,探索“文明實踐+農村助老”新路徑,以農村老年食堂為陣地,統籌調度各類助老資源,不斷培育崇尚節儉、孝老愛親、和諧友愛的良好家風、文明鄉風、淳樸民風。
辦好“小食堂”,托起“大民生”。辛集市共有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15.53萬人,其中農村地區9.87萬人。2023年以來,該市聚焦農村養老“吃飯難”問題,堅持黨建引領、因地制宜、多措并舉推進農村老年食堂建設。截至目前,已建成運營103家,覆蓋全市15個鄉鎮108個村,數量和質量位居全省前列,為2000多名老人提供近5萬次助餐服務,顯著提升了農村老年人的幸福感、滿意度。
用好“小陣地”,踐行“大服務”。為滿足老年人多層次需求,辛集市將老年食堂打造為文明實踐新陣地,依托板凳“辛”課堂、文化惠民“辛”舞臺、幸福天天來敲門、健康辛集行、文明實踐民“辛”行5個品牌項目,經常性組織理論宣講、文藝演出、愛心幫廚、健康科普、義診義剪5類文明實踐活動,改變農村老年人“蹲街頭、靠墻頭、曬日頭”的單調生活。在春節、端午節、重陽節等時間節點,組織開展非遺剪紙、書法交流、農民畫展覽、象棋比賽等活動100余場。在新時代文明實踐日(每月的第一個星期五),組織辛集孝和文化協會、與愛同行公益團隊等12個社會組織的志愿者為老年食堂的老人提供義診、義剪、按摩等20項服務。今年以來,全市依托老年食堂開展移風易俗文明實踐活動300余場,惠及群眾6萬余人次,進一步倡導了文明健康新理念,讓移風易俗、孝老愛親的文明鄉風深入人心。
做好“小事情”,助力“大文明”。經過一年多運營,老年食堂不僅“有人管”“吃得好”,熱心群眾、公益慈善組織、愛心企業等也積極參與到老年食堂的運營管理和志愿服務中。截至目前,全市老年食堂的志愿服務隊伍已有300多人,募集老年助餐資金79萬元。結合移風易俗工作,68個村通過邀請老年食堂的老人參與制定紅白事辦事標準,參加“好婆婆”“好兒媳”先進典型選樹等,讓老年食堂成了文明“新窗口”、移風易俗新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