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出笑臉,老人一切安好 掛出哭臉,老人需要幫助
天天對“暗號”,“空巢”變“暖巢”
志愿者告訴老人掛起笑臉,他們看到就會放心了。
近期,家住秦皇島市海港區海建里社區昌德花園小區的88歲獨居老人劉志,每天早上拉開窗簾后,就會把一張畫著大大笑臉的紙牌子掛到窗前。“忘啥也不能把這事兒忘了。”劉志說,拉窗簾,掛“笑臉”或“哭臉”,是他與社區工作人員、志愿者們約好的“暗號”。掛出“笑臉”,表示他一切安好,工作人員和志愿者們就會放心;掛出“哭臉”,說明他遇有問題需要幫助,工作人員和志愿者會很快上門。
與老人對“暗號”,是海建里社區養老服務的一個細節。“社區養老服務是我們工作的重點之一,我們會用心去做,從細節處關注老人的需求。也許用對一個小小的點子,就能找到最適合本小區的養老服務方式。”海建里社區黨委書記張立云說。
社區已與16位老人對好“暗號”
社區志愿者為老人送去需要急救的標志。
劉志住在昌德花園小區2棟502室,該小區是海港區海建里社區所轄小區。老人平常一個人在家,子女都住得很遠,不能經常回來看望。為了更好地照顧像他這樣的獨居老人,海建里社區工作人員聯合社區志愿者與他們定下了“窗簾之約”,雙方約定,老人在上午9點前打開窗簾向巡查的志愿者們報平安。后來,社區又為老人們制作了畫有表示一切安好的“笑臉”以及表示自己身體不舒服或遇有問題需要幫助的“哭臉”牌子,讓他們每天掛到窗戶上告知狀況。
在海建里社區,工作人員和志愿者每天都要分區包片查看小區的情況。利用這一環節,社區將高齡獨居老人“包”給了他們。大家在巡查小區時,一旦發現老人的窗簾沒打開或者沒掛出“笑臉”,就會立即上門查看。這樣的做法既不過多打攪老人生活,還能迅速了解他們的狀況,采取行動。
海建里社區下轄7個居民小區,其中較老的小區就有4個,獨居老人有120多位。從今年1月中旬開始,社區逐步給超過75歲、子女不在身邊、行動不便的老人建檔,納入“暗號”行動和“窗簾之約”。目前,社區已經與16位老人對好“暗號”,并分配了相對應的工作人員和志愿者。“用這樣的方式,我們只要在樓下一望,就知道老人平安與否。”海建里社區黨委書記張立云說,制作“笑臉”“哭臉”牌是為了讓老人的情況更顯眼,一切安好時,老人把“笑臉”朝外,遇上問題,就把“哭臉”沖外。他們還在牌子上寫了社區聯系電話,如果有突發情況,路過的居民看到也能及時報告社區。
知道自己隨時被關注,老人心里踏實
有一次,負責關注劉志情況的志愿者梁謹譯在樓下看到老人的窗簾沒拉開,急忙跑上樓,聽到屋里沒動靜,她一邊敲門一邊聯系家屬,過了好一會兒,劉志才把門打開,原來是他當天起晚了,再加上耳背,才沒聽到敲門聲。雖然虛驚一場,老人卻拉著小梁的手,謝了又謝,“我一個人住,但知道自己隨時被關注著呢,在這個社區住得踏實。”
前不久,家住海建里社區下轄的長城村4棟的89歲老人馮素華,早晨一起來就感到頭暈,她趕緊把“哭臉”牌子掛在了窗戶上。十多分鐘后,社區工作人員就上門了。“被他們一提醒,才想起忘了吃降壓藥。他們把水燒上,讓我把藥吃了,一直在身邊陪著我,隨時準備送我去醫院,過了半個小時,眩暈慢慢緩解了,他們才安心離開。”馮素華說,她沒有子女,多年獨居,身體一直不太好,社區開展行動時首先就想到了她,“真的很感謝,社區的這個‘暗號’接通的是他們對咱的那顆熱心。”
“能人”上門,老人們得到“實在”幫助
除了“窗簾之約”,海建里社區還打造了一支社區“能人空間”志愿服務隊。這支隊伍是由社區中的家電維修、理發、保潔、手工達人們組成。這些“能人”也都參加到“暗號”行動中,他們會定期去獨居老人家中,發揮特長為,為老人們整理家務、理發、檢修家電,讓老人得到實實在在的幫助。
“社區養老服務是我們工作的重點之一,我們會用心去做,從細節處關注老人的需求。也許用對一個小小的點子,就能找到最適合本小區的養老服務方式。接下來我們還會充分利用社區資源,發動社會力量,為老人們找到最理想的社區養老服務模式。”張立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