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市民在邯鄲市峰峰礦區滏陽東路街道濱河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進行體育鍛煉。
兩三年前,提起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邯鄲市峰峰礦區的不少群眾可能會感到一頭霧水。
這是什么地方?它在哪里?有什么用處?
兩三年間,峰峰礦區以實際行動回答了這些疑問。
整合陣地資源,高標準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搭建直觀、便捷的“云”平臺;升級服務體系,融合構建“15分鐘文明實踐圈”;豐富服務項目,形成集文化展示、非遺傳承、文明培育、公共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文明實踐帶”……如今,在“一圈一帶一云”的串聯之下,滏水河畔勾勒出了一幅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引領群眾、服務群眾的文明實踐新圖景,以文化人,成風化俗。
“云”直播+“云”平臺
文明實踐陣地有效覆蓋
8月2日,在邯鄲市峰峰礦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工作人員正在匯總近期區內志愿服務需求。
在峰峰礦區城市運動公園東南角,一座占地1000平方米的兩層樓,便是峰峰礦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
2018年9月24日,峰峰礦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正式掛牌成立。在此基礎上,中心向末梢延伸,設立18個區級分中心,11個鄉(鎮、街道)級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截至目前,全區157個村、41個社區全部成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實現區、鄉(鎮、街道)、村(社區)文明實踐陣地全覆蓋。
2022年9月,峰峰礦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進行功能整合,煥新亮相。如今這座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兼具展示、交流、服務、培訓、統籌及示范六大功能,設有理論宣講、志愿者之家、智慧書屋、峰峰好人館、未成年人心理輔導站等9個空間區域,可以統籌協調全區各文明實踐所、站,實現文明實踐工作指揮調度“一盤棋”。
“這些服務功能深受群眾歡迎,每日打卡群眾絡繹不絕。每逢大型活動時,參與群眾上千人。”峰峰礦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工作人員李海霞介紹。
7月31日,一場火熱的直播活動在這里舉行。
“自從有了村規民約,大家做事有了規矩和依靠。每天都會把房前屋后搞得干干凈凈,鄰里關系也變好了,有個啥困難大家都會幫忙……”坐在長條桌前,面對直播鏡頭,界城鎮蘇一村村民申江云和廣大網友分享了自己村里的那些事兒。
這場名為“‘雙爭’有我 咱村那些事兒”的村規民約講述活動,吸引了800多名觀眾在線觀看,收獲點贊量超2萬次。
借助于“理論宣講”區域,形式多樣的直播活動周周進行。
讓文明實踐活動向線上延伸,向群眾的身邊延伸。“除了線上活動,中心在線下常態化舉行群眾性文化活動。每周一,區里書畫協會的名家在這里舉辦書畫交流活動;每周二、周六,一些老年人團體排練舞蹈、歌曲;其余時間,根據群眾的不同需求,組織不同形式的活動。”
環顧這處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志愿者之家”區域,墻上展示著近年來峰峰礦區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成果;“峰峰好人館”的照片墻上,以圖文形式述說著當地“好人”、模范的先進事跡;智慧書屋一側,階梯式的閱讀區讓群眾沉浸于書海之中。
移步換景之間,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的內涵變得立體、具象了起來。
為了統籌做好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峰峰礦區搭建了新時代文明實踐云平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承擔著云平臺的監管職能。
“計劃于2024年8月7日至8月23日,開展‘剪愛峰峰’社區公益理發活動,現正召集志愿者”“峰峰礦區第二屆‘村BA’籃球聯賽啟動儀式現已結束”……
一項項文明實踐活動,開始時間、結束時間、活動介紹、聯系人員等信息,在云平臺上公示得清清楚楚。
“這兩年,在區文明實踐中心的指導下,在文明實踐云平臺的監管中,各項文明實踐工作有序開展。目前,常態化開展文明實踐活動60余項,全區3萬人次群眾參與其中。”峰峰礦區文明辦主任趙麗介紹。
15分鐘文明實踐圈
幸福就在群眾身邊
8月2日,市民在邯鄲市峰峰礦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內閱讀圖書。
天氣炎熱,春光園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書畫之家里,別有一番清涼。
“峽谷泉聲”“荷塘情趣”等主題的書畫作品掛于墻上,讓人仿佛置身清幽之境,室內縈繞的陣陣茶香,又為心神再添幾分清朗。
“在這里,不僅可以寫字畫畫,還能喝喝茶、聊聊天。”峰峰礦區書畫協會主席、今年78歲的王維東,是春光園社區的居民,他常年在書畫之家里提供義務服務,喜愛書畫藝術的社區居民都能來這兒參觀學習。
“上午練練書法,中午在隔壁食堂吃飯。6塊錢一份面,10塊錢一份餃子,吃得挺好。”王維東所說的,正是春光園社區許多居民尋常的一天。
2018年掛牌成立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位于春光園社區中間位置,2022年整合社區資源,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與書畫之家、幸福食堂、社區藥房等便民場所融為一體,為4900多名社區常住居民提供“家門口”的便利。
“社區共有46棟樓,距離最遠的樓棟居民,走到這里也用不了15分鐘。這里提供的服務基本能滿足社區居民的大部分日常生活需求。”春光園社區黨委書記郭衛萍介紹。
新時代文明實踐如何貼近群眾?峰峰礦區以人為中心,將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與養老、育幼、調解等便民服務及展覽、講座等文化供給融為一體,讓更多的群眾享受到“家門口”的便利。
位于峰峰礦區軍民路3號的濱河社區,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占到社區居民的一半以上。
養老服務,成了該社區各項服務中重要的一環。濱河社區將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和養老服務中心有機融合為一體,共同設立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里。一樓、二樓的實踐站,為老年人提供文化活動場地。三樓、四樓的養老服務中心,為老人提供按摩、理療等日間照料。
和濱河社區不同,和村鎮何莊村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里專門設立了“何莊村說事室”,由村里的民調主任、全國模范調解員白全林擔任負責人。
何莊村坐落在峰峰礦區西北方向,共有960多戶3400多人,是全鎮最大的行政村。過去,村里各種糾紛時有發生。
2022年,村里建起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村民家里的大事小情,都愛到“何莊村說事室”找白全林說說,一些鄰里矛盾經過他的調解成功化解。何莊村也成了遠近有名的“和諧村”。
因地制宜,各有所長,這些設在群眾身邊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讓新時代文明實踐變得可感可及。
為了最大限度滿足群眾需求,峰峰礦區各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不僅敞開大門,歡迎群眾走進來,更在不斷創新探索,將服務送出去。
今年夏季多雨時節,在峰峰礦區大峪鎮峪新社區,獨居老人冀茂祥的關節病又復發了。出門買藥、買菜成了老人發愁的事。
“紅色輕騎隊”志愿者李倩倩擔起了照顧老人的責任。隔三岔五,李倩倩就到老人家中去探望,幫著買藥買菜、打掃衛生。老人說,只要有社區志愿者在,他心里就非常踏實。
不僅在峪新社區,在峰峰礦區的許多社區都能見到“紅色輕騎隊”的身影。這是一支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指導下成立的志愿者隊伍,通過收集群眾的“微心愿”,為群眾提供貼心的服務。
打好“組合拳”,畫好“同心圓”。峰峰礦區探索建立“15分鐘文明實踐圈”,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讓幸福就在群眾身邊。
滏水河畔文明實踐帶
融入百姓生活每個場景
8月1日,市民在邯鄲市峰峰博物館參觀。
服務群眾,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如何通過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更好地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滏水河畔文明實踐帶,是峰峰礦區探索的“破題之策”。
峰峰礦區充分整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博物館、景區等26個點位,串珠成鏈,形成集文化展示、非遺傳承、文明培育等功能于一體的文明實踐帶。
作為峰峰礦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帶上的重要點位之一,峰峰博物館全方位展示峰峰區域特色文化,反映著峰峰礦區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社會風貌的變遷。館中不定期開展的群眾性文化活動,讓峰峰礦區厚重的歷史文化深入人心。
對于峰峰博物館講解員張榮榮來說,她的工作很有意義。
“每次注視這些文物時,我都能感受到歲月的沉淀和歷史的厚重,為文明的傳承和延續而感到欣喜。”張榮榮自豪地說。
賦予各個點位文明實踐功能元素,讓群眾共享“零門檻”的文明紅利。
清泉公園愛情廣場上,多場集體婚禮隆重舉行,新人們在親朋好友和廣大市民的見證下喜結良緣,以實際行動倡導移風易俗。
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遺址,記載著紅色故事,傳承著紅色基因,是村民的寶貴精神財富。
…………
一顆顆文明實踐的種子,通過這條文明實踐帶,播撒向城鄉的每個角落,融入了百姓生活的每個場景。
今年,在這些點位的基礎上,峰峰礦區再次整合資源,推出了3條文明實踐精品線路。
將磁州窯鹽店遺址、響堂山石窟博物館、裕行陶瓷藝術展廳等串聯起來,打造“特色文化”線路;以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遺址、躍峰渠紀念館、博物館紅色豐碑展廳等為代表,定制“紅色教育”線路;以萬畝秀林、張家樓景區、清泉公園等為典范,推出“綠色體驗”線路。
“這些各具特色的精品線路,將會進一步增強廣大群眾的互動體驗,更好地傳播新思想、宣傳新政策、培育新風尚。”趙麗表示。
■記者手記
“小陣地”釋放“大能量”
□高 珊
實踐,因文明而溫暖;文明,因實踐而多彩。
峰峰礦區在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建設過程中,著力破解“做什么、誰來做、怎樣做”的問題,按照“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的理念打造陣地。新時代文明實踐正以豐富多彩的方式融入百姓生活,浸潤百姓心田。
采訪中,記者走進一個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充分感受到“小陣地”也能釋放“大能量”,為百姓幸福生活“加碼”。
8月初,峰峰礦區臨水鎮東清流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又“承辦”了一場熱鬧的喜事。
由村“兩委”成員、紅白理事會成員等組成志愿服務隊,提前和新人定好婚禮時間,婚禮前一天布置“宴會廳”,婚禮當天待客、幫廚、傳菜……
志愿者提供的專業又貼心的“一條龍服務”,讓婚禮辦得“好”,還辦得“省”。
喜事簡辦新婚俗,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認可,東清流村剎住了以往的攀比之風,全村風氣為之一新。
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運行得好不好,受不受群眾歡迎是衡量的標準之一。群眾需求就是文明實踐的努力方向。
暑假期間,在滏陽東路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里,“一老一小”得到了妥善關照。
電廠新西院緊挨著峰峰第一小學,一到暑假,看管孩子成了很多家庭的難題。
設置在小區里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充分發揮服務群眾的作用,開設公益課堂,邀請退休教師為孩子們提供公益課程,既解決家長的看護問題,又讓孩子度過有意義的假期。
“書寫時身體不要挨著桌子,頭放正。記住撇有鋒,捺有腳。”電廠新西院居民、退休教師任翠梅指導著社區的幾名小學生練習書法。
不僅讓幼有所學,還讓老有所樂。
李維秀今年76歲,是電廠的退休職工,也是電廠新西院小區里和諧家庭藝術團的團長。76歲的她早把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當成了另一個“家”。
一周總有那么三五天,她和老姐妹們要來這里的活動室練習舞蹈、排演節目。
冬天冷不著,夏天熱不著,活動室成了老人們一年四季練舞的好地方。
群眾愁什么盼什么,文明實踐就想什么干什么。
各種接地氣的理論宣講,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積分制等特色做法,引導群眾主動參與文明實踐;還有“文明集市”活動,為群眾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務。
不僅在峰峰礦區,在我省各地,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猶如陣陣清風,溫暖著人心,傳播著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