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聞網訊(張澳)11月15日晚上9時許,承德圍場塞罕壩生態館中熱鬧非凡,原本一小時的滿族剪紙課程已經延時四十多分鐘了。“老師說咱們中國的吉祥紋樣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我創作的這個團花四折剪紙的寓意是馬上有對象。”學員郭雨飛話音剛落,就引得滿堂大笑。這是“木蘭夜校——滿族非遺剪紙課程”的最后一節課,學員們依舊熱情高漲。
2024年初,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瞄準群眾需求,整合塞罕壩生態館、塞罕壩精神星空影院、工人文化宮等公共文化陣地資源,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授課方式開辦了“木蘭夜校”。截至目前,“木蘭夜校”已開設了17期65節課程,參加群眾超過5萬人次。
7月23日晚,木蘭夜校短視頻+電商直播課程準時在圍場融媒抖音直播間開播。
著眼有趣有益, 課程多樣對胃口
自年初以來,游泳健身訓練、馬頭琴入門體驗、短視頻與電商直播、親子關系培養等課程陸續在“木蘭夜校”上線,7大類課程滿足了不同年齡段、不同群體的需求。“我們的課程就是從群眾所需要的、群眾感興趣的地方出發,盡可能地為市民提供更多選擇。”圍場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負責人表示。同時,對于學員呼吁高、熱情足的傳統拓印、電商直播等課程適當延長課時、增加節數,不斷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
除了不斷豐富課程內容,按需供給外,靈活的授課方式也獲得了高度好評,電商直播帶貨、養老護理等重理論的課程直接在直播中為學員答疑解惑,成人爵士舞、非遺扎染、傳統拓印等重體驗、操作性強的課程則在現場學習,“線上學理+線下學技”正成為一種新流行。“夜校”這個頗具年代感的詞匯現如今已經成為圍場年輕人休閑交友、充電學習的新平臺。
1月18日,“木蘭夜校”第一期課程游泳技能培訓在圍場體育館內開課。
注重沉浸體驗,非遺傳承有新招
不知從何時起,一股學習非遺文化之風在圍場人群中悄然流行。學員李女士說:“我一開始是在夜校接觸到的傳統扎染,感覺特別有意思,后來我就加了老師的微信,業余的時候就學一學。”“木蘭夜校”立足傳承滿蒙優秀文化,廣泛籌措社會非遺資源,挖掘本地文化文藝能人、非遺傳承人,采用小班教學、分批上課的形式為廣大群眾學習非遺傳統文化提供質量保障,讓市民群眾能夠在夜校“沉浸式”體驗傳統非遺文化。除此之外,非遺體驗課程非常注重傳承與創新,老師指導學員創作的“太平有象剪紙” “一鹿圓滿根雕”等原創作品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11月5日,圍場木蘭夜校非遺剪紙妙剪生花現場。
為了讓更多未成年人擔起新時代文化使命,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木蘭夜校”專門開設了為期一個月的暑期非遺體驗班,扎染、拓印、根雕木藝、滿族刺繡等課程座無虛席。年初以來,已累計開展了8門非遺文化課程,有4000余人報名,壯大了非遺傳承的力量,進一步激發了群眾的文化自信。
堅持常態長效,優化渠道續航遠
“木蘭夜校”堅持“月月更新、周周優化”的理念,始終以優質的教學內容吸引群眾參與,通過社區微信群、冀見圍場抖音平臺、圍場融媒公眾號多渠道發布課程內容,進一步提高“木蘭夜校”的群眾知曉率,目前,已在相關平臺發布課程信息近百條。
為更好地滿足群眾的學習需求、精神文化需要,“木蘭夜校”創新形式,開設社區“分校”,讓更多居民在家門口“有學可上”;挖掘“圍場跑山小于”、“BEST圍場”等家鄉推薦官、抖音新農人開設電商經驗公益分享講座,不斷優化教學資源;加大對社會培訓機構的探索力量,嚴選大明舞社、櫟梵馬頭琴等優秀教培機構進行合作教學,不斷擴大文化供給。
圍場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負責人說:“未來,‘木蘭夜校’將持續拓展陣地,優化課程內容,創新形式,用好各類民辦教培機構,通過籌集、補貼資金等方式逐步形成‘政府主導+社會低償運行’的機制,進一步促進夜校良性發展,讓資源‘動’起來,讓夜校‘熱’起來,讓夜經濟‘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