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發長了,讓集上的志愿者給剪了剪,還挺好!”“老花鏡壞了,一直拿膠帶粘著湊合用,這回來趕集,志愿者在家門口就給咱修好了。”……
5月26日,是石家莊市趙縣新寨店鎮肖莊村趕大集的日子,“小修小補”幫幫團也來到集市上開展文明實踐活動,許多村民聞訊而來,趕一場文明實踐的“大集”。
5月26日,“小修小補”文明實踐活動現場,志愿者在為群眾磨剪子、搶菜刀。 河北日報記者 桑珊攝
記者在現場看到,磨剪子、搶菜刀、配鑰匙、義診、義剪等便民服務攤位一字排開,其中最火爆的,當數磨剪子、搶菜刀攤位。
攤位前,各式圓頭剪、尖頭剪,砍柴刀、切菜刀、裁紙刀等銹跡斑斑。磨刀師傅坐在綁著磨刀石的長凳上,一面在磨刀石上磨,一面往刀上淋上清水,不一會兒用手指在刀刃上輕輕刮一下,又瞇著眼看看刀鋒……一套動作干脆利落。
80歲的王瑞須老人,一早來趕集,聽見村委會的大喇叭在廣播,說大集上有志愿活動,能免費磨剪子、搶菜刀。王瑞須轉身回家,帶來了兩把剪刀、一把菜刀。他說,家里的刀用了十五六年了,不好用的時候就去隔壁村找個師傅磨一磨,磨一把剪子怎么也得兩三塊。
“師傅手藝真不賴,這給收拾收拾又能用挺長時間。”拿著剛剛磨好的剪刀,王瑞須端詳半天,又找來旁邊一塊破布,試試鋒利程度,笑得合不攏嘴。
56歲的卜國平,是提前兩天在村里的通知群里得知消息的,因為最近頭總暈乎乎的,早早來到義診的攤位前等候。經過測量血壓、醫生問診,卜國平血壓稍高,問題不太大。醫生建議她隨時關注血壓情況。
將醫療服務送到農民家門口,能夠讓群眾更方便地獲得專業的醫療服務和初步診療。義診團隊的趙縣平安醫院外科主任楊波介紹,當天一位60多歲的女性反映自己右手手麻,干活不方便。經過診斷,發現真正的病因是橈神經炎,建議先在家進行局部理療,癥狀無法緩解的話,及時就醫。
為滿足百姓修補物品的需要,2024年,趙縣組建“小修小補”幫幫團。“小修小補”幫幫團主要圍繞扦褲邊、換拉鏈、修補衣服,配鑰匙、修鞋、修小家電、修自行車,義診、理發、科學技術科普等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低頻剛需”問題,開展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
作為“小修小補”幫幫團主要運營者,趙縣安濟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負責人陳戰偉介紹,為找到掌握專業技術的志愿者,一年前,他們通過微信公眾號廣泛招募。同時,尋找鄉村能人,廣泛動員引導裁縫、鞋匠、電器修理工、開鎖師傅等鄉村能人加入志愿者隊伍,對幫幫團志愿者組織開展專業技能培訓。目前長期跟著團隊的穩定志愿者有十幾人,其余會根據活動進行動態招募。
從事剪發行業已經30多年的趙輝霞,作為鄉村能人加入“小修小補”幫幫團一年多,去年跟著團隊走過全縣11個鄉鎮50多個行政村。除了參加志愿服務外,平時她還要經營自己的小店。“參加義剪活動,看著大家剪完頭發都挺滿意,我自己也高興。”她說。
讓文明實踐輻射面更廣泛,趙縣還制定“小修小補”文明實踐項目實施方案,明確各級各部門職責任務,要求每月開展文明實踐趕大集活動不少于4場。同時,組織“小修小補”進社區,在縣城10個社區開展“小修小補”文明實踐活動,為群眾提供簡單修補服務。
“‘小修小補’滿足了百姓的需要,幫助群眾養成物盡其用的良好習慣,形成厲行勤儉節約的文明風氣。”趙縣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彭軍婭介紹,目前全縣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三級陣地功能作用,在11個鄉鎮打造“小修小補”文明實踐陣地示范點,通過示范點和全覆蓋相結合,活動常態化和重點活動相結合,形成文明實踐品牌。2024年以來,全縣已開展140余場“小修小補”文明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