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深州市人民檢察院以“多元化隊伍建設強根基、制度化平臺支撐筑壁壘、實戰化成果轉化擴效能”為三大引擎,構建檢察藍主導、志愿紅協同、群眾力參與的公益保護新生態。截至今年5月,志愿者參與辦理公益訴訟案件76件,推動解決生態環境、食藥安全、非遺保護等領域問題52個。
構建“多元化+專業化”隊伍體系,廣聚公益保護“同盟軍”。通過“線上招募+線下推薦+部門協作”模式,打造“行業覆蓋廣、專業跨度大”的志愿者矩陣。招募來自學校、退休干部、醫生、企業等78名各領域熱心公益人士,形成涵蓋生態環境、食藥安全、文化保護等領域的志愿者隊伍。按照公益訴訟“4+11”領域,設立“生態資源專家庫”“食藥保護智囊團”等特色小組,依據志愿者職業背景分配任務。
打造“制度化+實體化”支撐平臺,激活志愿參與“內驅力”。以“志愿者之家”為載體,構建“制度保障+情感認同”雙驅動體系。制定《“益心為公”志愿者工作辦法(試行)》《履職激勵和保障辦法(試行)》,明確志愿者招募解聘、權利義務等制度,建立“一人一檔”志愿服務檔案,對先進工作者給予表揚表彰,以制度化保障激發持久參與熱情,志愿者年均參與辦案30人次。定期舉辦案例研討會、主題黨日活動,促進志愿者與檢察干警交流互動,增強歸屬感。2024年以來,累計舉辦交流活動12場,志愿者歸屬感滿意度達98%。
創新“全鏈化+場景化”履職模式,共繪公益保護“同心圓”。構建“線索發現—調查取證—跟進監督—效果評估”全鏈條參與機制,邀請志愿者參與檢察聽證、庭審觀摩、跟蹤觀察等活動,針對不同領域設計特色場景:生態領域組建“生態哨兵”分隊,持續關注石津干渠生態公益保護,開展“益水安瀾”專項活動,開展聯合巡渠30余次。食藥安全領域,聯合志愿者開展專項監督,回收過期藥品500余盒。文化領域成立“英烈星火”團隊,開展“守護英烈榮光”專項行動,在冀中抗戰學院舊址保護案中,12名平均年齡50歲以上的志愿者積極投身保護工作,推動深州市博物館專門設置冀中抗戰學院主題展區。通過典型案例培育、跨領域制度共建、社會化公益傳播,放大公益保護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