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的曹大哥和妻子,組建起“喜洋洋”樂團,免費為社區老人演出;幾名“年輕”老人上門為“老”老人針灸理療,還幫他們買菜購物……在唐山市豐潤區燕山路街道欣園社區,一幅幅“老幫老”的溫馨畫面每天都在上演。
“‘老幫老’公益互助養老模式在豐潤區已有多年歷史。”近日,豐潤區委社會工作部相關負責人介紹,40年前,豐潤鎮圪塔坨村就已經出現了村民自發組建的“老幫老”志愿服務隊伍,歷經幾代人溫暖接力,這支銀發志愿者隊伍已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
從熱心個人到志愿團體,從照料日常生活到送上精神慰藉,近年來,豐潤區以圪塔坨村銀發志愿者為榜樣,因地制宜開展“老幫老”志愿服務活動,推動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
7月2日,在圪塔坨村敬老亭,“老幫老”志愿服務隊成員翻看志愿服務資料。河北日報記者王育民攝
●退休教師發起“老幫老”
7月2日上午10時,圪塔坨村敬老堂內傳出陣陣鑼鼓聲,幾位老人正為下午的皮影戲表演緊張排練。他們精氣神兒十足,鑼鼓敲得鏗鏘有力。
他們便是圪塔坨村“老幫老”志愿服務隊的成員。其中,74歲的王慶雙是這個組織的第五代領頭人。
“咱歲數大了,但身子骨還算硬朗,能為街坊鄰居做不少事兒呢!”談到成為志愿者的初衷,王慶雙笑著說,自己生出這個想法,全因王得成。
1986年,遷安一中退休教師王得成為改善家鄉老人的生活境遇,在圪塔坨村大力倡導“老幫老”“孝親敬老,敬他人之老”,組建了一支志愿者隊伍。
“這是王得成給在外打工的鄉親們手寫的信。”王慶雙拿著一摞發黃的信件說,當初,王得成在村里挨家挨戶動員,靠村民們你10元、他20元的支持,籌集到了志愿服務最初的啟動資金,并且動員了不少老人加入。
“服務盡義務,出力不圖利。”秉持這樣的理念,王得成帶領志愿服務隊成員將全部資金用于為老人們做好事、辦實事,成了村里老人口中沒有血緣關系的“親人”。
無私奉獻的精神,點燃了圪塔坨村“老幫老”的第一簇火苗,孝老愛親的事業自此在村內薪火相傳——
1989年,張國善接過擔子。在他掌舵“老幫老”志愿服務團隊的13年間,圪塔坨村修建敬老碑、敬老亭,制定《家庭贍養老人協議書》,開展全村敬老大推廣,還創作歌曲、組建秧歌隊、開設廣播欄目。村里的老人們有了物質和精神的“歡樂家園”。
2002年,陳憲如成為第三代領頭人。志愿服務隊在村內辦集市、協調解決修路矛盾,便利老人們的生活。
2017年,王兆生接過第四任“接力棒”,他帶著隊員們通過歌劇、快板、朗誦、歌曲等一場場精彩的文藝演出,為村里的敬老事業注入文化活力。
“幾乎村里所有行動不便的老人,都得到過志愿服務隊的幫助和探望。”王慶雙說,2019年,他接過這個沉甸甸的擔子,決心將這份溫暖不斷擴散、延續。
心系桑榆晚,情暖夕陽紅。40年來,圪塔坨村“老幫老”志愿服務隊堅持探望80歲以上的生病老人;在重陽節慰問年逾九旬的老人并送去100元慰問金;每年春節帶禮物拜訪全村80歲以上的老人。
從王得成到王慶雙,5代領頭人接力,為老人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也讓圪塔坨村成了遠近聞名的“仁義”村。
“為其他老人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咱自己也是快樂的!”王慶雙告訴記者,如今志愿服務隊成員的平均年齡超過70歲,大家都熱情滿滿。
近日,在燕山路街道新城社區,“老幫老”志愿者為社區老人送上親手包的粽子。宋昕蔚攝
●榜樣力量喚起文明鄉風
“今天天氣熱,多拌了兩道開胃涼菜。”7月2日,午飯時間還沒到,圪塔坨村張永厚老人的二兒子張得華便帶著剛做好的飯菜上了門,他熟練地擺好飯菜、碗筷,把碗端到父親床前。
年逾80歲的張永厚老人癱瘓在床近4年,他的兩個兒子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盡心盡力地輪流照顧。
“我和我哥張得存都是志愿服務隊評出的‘敬老模范’,遇事我們有商有量,從來沒紅過臉。”張得華向記者展示自己的獎狀,鮮艷的底色映紅了他淳樸的笑臉。
在圪塔坨村,像張得存、張得華兄弟一樣,用實際行動詮釋孝老愛親美德的事例比比皆是。
家有賢,村有光。“每年年底,圪塔坨村‘老幫老’志愿服務隊會評選出40家‘敬老模范’,村里通過廣播進行表彰并頒發獎狀。”圪塔坨村村委崔淑芳說,服務隊不僅自己是榜樣,還積極評選身邊榜樣,樹起了一批看得到、學得了的孝老愛親標桿,讓孝德文化猶如蒲公英的種子,在村民心中扎根發芽、開花結果。
除了表彰榜樣,圪塔坨村還將敬老事跡融入各種文藝節目表演,在潛移默化中浸潤人心。
“現在在我們村,孝老敬老、行孝盡孝已經成了傳統,家家戶戶還會比孝心、比愛心呢!”崔淑芳笑著說。
孝親向善深入人心,激活了文明鄉風一池春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圪塔坨村,鄰里間互幫互助成常態——一家農忙來不及給老人做飯,幾家搶著將自家飯菜送過去;孩子放學家長未歸,不用打招呼鄰居就會幫忙照看;村里誰家干活需要搭把手,向來都是“一呼百應”;村企業也會定期主動給老人發放慰問品……
“村里的鄉風文明、鄰里和諧,我們的基層治理工作更好干了。”崔淑芳告訴記者。
由于志愿服務隊成員大多為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村里一些“疙疙瘩瘩”的小事經過他們出面調解,也很快就能化解。
6月30日,在太平路街道中建城二社區,“老幫老”志愿者為社區老人義務理發。常磊攝
●走出一條基層治理新路
每周三上門義務理發;年齡小一些的老人與高齡老人結成互助對子;樓門長與獨居老人結對子,每日一句問候、每周一次走訪……在燕山路街道新城社區,一支“老幫老”愛心志愿服務隊,正用銀發力量書寫著“互助養老”的溫暖故事。
“我們既是服務者,也是被溫暖的人,在互助中,社區更像家了。”新城社區老干部支部書記張坤說,如今,社區“老幫老”愛心志愿服務隊已吸引50余名離退休干部、老黨員加入,常態化開展義務巡防、關愛空巢老人等服務。
“圪塔坨村‘老幫老’志愿服務隊不僅帶動了本村村風改善,更為全區樹起了‘銀齡’互助的榜樣。”豐潤區委社會工作部相關負責人說,如今,“老幫老”已經逐漸成為該區村居養老助老的常見模式。
為指導各鎮街因地制宜開展“老幫老”志愿服務活動,豐潤區委社會工作部通過前期走訪調研、座談交流等方式,了解老年人口結構、養老服務資源配置及老年人個性化需求。
今年3月份,豐潤區委社會工作部組織召開了全區“老幫老”志愿服務工作會議,對“老幫老”志愿服務的工作目標、實施步驟、服務內容進行詳細解讀。同時,指導各鎮街充分挖掘轄區內低齡健康老人資源,結合老年人興趣愛好、專業特長等,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志愿服務項目。
在燕山路街道燕山第三社區,一支由18名銀發成員組成的“銀齡鄉音勸和團”架起鄰里溝通的橋梁。
“社區住戶大多為跟隨央企子公司落戶的職工,來自五湖四海。”該團隊負責人介紹,他們以方言為紐帶,將鄉音轉化為化解矛盾的“金鑰匙”。
據了解,這個團隊成員平均年齡在60歲以上,多為退休職工和職工家屬,他們憑借“老鄉身份+鄉音共情”的獨特優勢,實現矛盾化解率超95%,確保“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
太平路街道唐車二社區構建起“志愿者+社區活動+興趣社團”的多元精神陪伴體系;太平路街道中建城二社區積極開展義診、義剪等特色“老幫老”志愿服務;浭陽街道華府社區“情暖夕陽—老幫老”志愿服務隊經常組織文藝演出……在豐潤區,越來越多的“銀發好鄰居”涌現出來,他們通過“銀齡課堂”“鄰里守望結對幫扶”等方式,營造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濃厚氛圍,為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提供了新路徑。